摘要:目的: 了解監測醫院七年來出生缺陷發生情況,及時發現影響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為進一步減少出生缺陷,制定預防保健措施及開展干預工作提供依據。 方法: 按照中國出生缺陷監測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診斷及統計標準,對2007-2013年福州市二醫院內出生的 14905 例圍產兒,男 7824 例、女7077 例、性別不明4例、出生缺陷 256例,進行x2檢驗等統計分析。 結果: 出生缺陷和孕母年齡、出生性別有顯著差異(p<0.05)、提出預防出生缺陷發生內容,重點和需求。 結論: 應廣泛開展預防出生缺知識的宣傳,加強孕前、孕期保健、遺傳咨詢、產前診斷工作,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從而降低圍產兒死亡。
關鍵詞: 出生缺陷;監測;干預
【中圖分類號】R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97-02
了解本監測醫院7年來出生缺陷發生情況,及時發現影響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為進一步減少出生缺陷,制定預防保健措施及開展干預工作提供依據,本文對近7年監測醫院出生缺陷發生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
資料與方法
1.1 2007-2013年在國家點監測醫院福州市二醫院,住院分娩孕28周至產后7天的圍產兒(包括活產、死胎、死產、不包括計劃外引產)。
1.2方法 根據《中國出生缺陷監冊方案》中23類出生缺陷的定義、特征及診斷標準進行監測,由受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對每例新生兒進行檢查發現畸形兒,將母親特征、缺陷兒情況、出生缺陷診斷、孕早期情況等填入《出生缺陷登記卡》。監測醫院每季度分月將母親年齡、常住地、圍產兒死亡等數據填入《圍產數季度報表》,對于23類以外的畸形,具體寫明作為缺陷統計。監測醫院每季度將缺陷卡和圍產數季報表上報給轄區福州市倉山區婦幼保健所婦保科。
2.結果
2.1出生缺陷發生率。2007-2013年出生的14905例圍產兒中,男7824 例,女7077 例 ,性別不明4例,出生缺陷256 例,出生缺陷發生率17.17‰。
2.2各類出生缺陷構成,七年各類出生缺陷共301 例 ,小于28周出生缺陷45例。 圍產兒256 例出生缺陷,以單發畸形為主,其中有 26例并發2種及以上缺占 10.15 ﹪。各類出生缺陷中以先天性心臟病居首位(19.92﹪),多指(趾)次之占7.42﹪ ;其它依次是馬蹄內翻足、外耳其他畸形、唇(腭)裂 、隱睪、睪丸鞘膜積液等,各類出生缺陷順位及構成比見表一
2.3出生缺陷、轉歸及圍產兒死亡關系 在256 例出生缺陷患兒中,轉歸情況活產 225 例,死胎 19 例,死產 2 例,7天內死亡10例。2007-2013年圍產兒死亡101 例,其中死胎數65例、死產數6例、早期新生兒死亡 30 例。死亡圍產兒出生缺陷28例,發生率為 27.72 ﹪。
2.4出生缺陷與相關因素
2.4.1 出生缺陷與季節的關系:第一季度圍產兒數3607人,出生缺陷發生數62人,發生率17.18‰;第二季度圍產兒數3365人,出生缺陷發生數59人,發生率17.53‰,第三季度圍產兒數3854人,出生缺陷發生數66人,發生率17.12‰,第四季度圍產兒數4079人,出生缺陷發生數69人,發生率16.91‰.出生缺陷與季節之間無統計意義,p值﹥0.05。說明出生缺陷發生與季節之間無顯著差別。
2.4.2 出生缺陷與母親年齡、圍產兒性別的關系見表2
孕母年齡20-35歲之間:20-歲組與30-歲年齡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25-歲組出生缺陷率明顯小于其他2組(p﹤0.05),孕母年齡﹤20與﹥35歲組出生缺陷率明顯高于其他3組(p﹤0.05),說明母親年齡﹤20與﹥35歲出生缺陷的發生率明顯增高;性別方面,男性出生缺陷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
2.4.3 出生缺陷與產前診斷:在 256 例出生缺陷患兒,產前診斷26例,占 10.02 ﹪ ,其中B超、彩超診斷 78 例,占30.46﹪ 。
3.討論
3.1 出生缺陷發生情況及高危因素分析,近7年在監測醫院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為 17.17‰,從缺陷類型上看以先天性心臟病51例 居首位占(19.92﹪),指(趾)畸形25例包括(多指(趾)19 例,并指(趾)6例,)占9.76﹪,馬蹄內翻16 例占6.25﹪;唇、腭裂 15例占5.86 ﹪ ;外耳畸形15例占 5.86﹪,隱睪15例占 5.85﹪ ;睪丸鞘膜積液15例占5.85 ﹪。排在前六位,為此仍需以此類先天缺陷作為預防重大.本文中出生缺陷發生率,母親年齡在25-30歲最低,小于20歲和大于35歲以上組出生缺陷率較高,說明生育的最佳年齡在25-30歲,而小于20歲或超過35歲則是出生缺陷的高發時期,應加強產前診斷,在性別分布方面,男性出生缺陷發生明顯高于女性,這與其遺傳規律有關。
3.2 出生缺陷的防范與干預措施 出生缺陷的預防與干預措施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關鍵。通過孕前、孕期的干預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和有嚴重缺陷患兒的出生,從而提高人口出生質量。
3.2.1加強宣教 倉山區地處城鄉結合部,群眾的保健意識不高,流動人口較多多,對出生缺陷的認識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多渠道地進行群眾性的優生優育知識宣教,幫助群眾充分認識不良生活習慣,傳染性疾、環境污染與出生缺陷的內在聯系;認識出生缺陷對社會、對家庭的危害性。本監測醫院是轄區內救治能力較強的危重孕產婦轉接診、搶救網絡組成單位。應加強圍產保健服務工作,特別是提升孕婦學校管理,努力提高孕婦學校開課率、聽課率,通過孕婦學校的學習,使廣大孕婦認識到孕期前檢查、產前篩查、產前診斷的重要性。
3.2.2進行優生優育咨詢、提升服務能力 做好婚前、孕前、產前咨詢,杜絕近親婚配,做好受孕雙方健康檢查,選擇最佳受孕期。主張最佳時期(25-30歲)生育,避免35歲。國家計生委“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當前轄區符合“單獨兩孩”政策家庭中﹥35歲育齡婦女居多,本文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孕母年齡超過35歲則是出生缺陷的高發時期,因此為減少出生缺陷兒發生,應有針對性地對“單獨兩孩”家庭加強優生優育咨詢宣傳工作,加強產前診斷知識的必要性宣傳,通過產前診斷可使唐氏綜合癥,18-三體綜合癥胎兒得以早期診斷,早期醫學處理。從而降低此類圍產兒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3.2.3 加強孕期保健。醫學已證實,出生缺陷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濫用藥物,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有關,也與營養的過度與缺乏有關。因此孕期應盡量避免接觸農藥,工業毒物、射線、寵物、致畸藥物、增強體質、合理膳食,使每一位孕婦盡早和定期產前檢查,才能發現畸形,及時給予醫學處理。
3.2.4 提高產前診斷技術水平。本文中產前診斷 26 例,占10.02 ﹪,其中B超、彩超診斷 78 例,占30.46﹪,提高產前診斷技術,尤其是宮內診斷水平,及早終止妊娠,從而有效的降低圍產兒死亡,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出生缺陷的篩查及治療屬于二、三級預防,隨著心臟彩超、胎兒心電圖的日益普及、以前難以發現的先天性心臟病得以診斷,這也是7年來先天性心臟病監測發現逐年升高的原因。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完善,一些隱蔽的缺陷也會被發現,部分假性缺陷發病率會下降。
3.3出生缺陷是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引起圍產兒死亡的因素很多,其中出生缺陷是重要原因,在歐美發達國家出生缺陷已成為圍產兒
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國每年出生缺陷發生數可占年出生人口4﹪-6﹪,本組資料顯示2007-2013年,福州市二醫院死亡圍產兒 101 例,死亡圍產兒出生缺陷28例,發生率為 27.72 ﹪。在圍產兒死亡各因素中占首位,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相一致。
參考文獻:
[1]1李竹、錢宇平,出生缺陷〔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36-237
[2]安森彤,張菊生,新生兒出生缺陷80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10):97
[3]楊蕾,羅春芬.42873例圍產兒出生缺陷監測結果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1,16(11):698.
[4]查建梅 傅軍2005~2009年張家港市28家醫院分娩的圍產兒出生缺陷監測分析〔J〕《預防醫學論壇》2010.8: 75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