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98-02
在生產力迅猛發展,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廣泛交融的社會經濟轉型時期,青少年面臨著較多的性與生殖健康問題,研究和開展適合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變得極為迫切和重要,家長是青少年社會化的第一課堂,與學校性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能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許多研究發現,父母與子女對性知識的溝通和交流,可以使父母及時了解子女的問題并傳遞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幫助子女提高預防性危險行為的能力,并推遲青少年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本研究旨在了解我縣目前青少年家庭性教育的開展情況、首次性行為的年齡、了解性知識的途徑等,為制定適宜的策略提供科學的信息。
一、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項目選取2010年、2011年、2012年在鳳岡縣醫院、縣中醫院和縣計生婦幼保健站作人流和中期引產術登記的。
2010-2012年度人流及中期引產人數(一)
1.2 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電話匿名問卷方式,以有效的保護被訪對象的隱私。問卷內容包括首次性行為的年齡、與家庭父母溝通情況、性知識及避孕知識的獲得途徑、對性知識季生殖健康的觀念等。
1.3 人口學特征
本研究調查對象共2308例,14~20歲677例,20~24歲1631例,平均年齡21歲;未婚612例,已婚1696例;小學文化305例,初中文化1044例,高中文化699例,本科290例;經濟狀況以達到當年本縣統計局公布的人均純收入水平為一般標準。
二、結果
2.1 首次性行為的年齡
本次調查對象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最早為14歲,以文化程度低和經濟狀況差的人群為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一)。
2.2 與家庭父母溝通情況
約20%的女孩與父母溝通,多數女孩不愿與父母交流或沒有時間交流;只有15%的女孩與父母交流時,提出的問題得到父母滿意的回答;45%的父母敷衍了事或避而不答;30%的父母沒有能力回答或對她們加以訓斥。
2.3 性知識及避孕知識的獲得途徑
主要是從網絡和影視上獲取,只有20%的女孩從父母處了解,但不全面;還有5%的從學校了解。
2.4 對性知識季生殖健康的觀念
全部都想了解有關性和生殖健康的相關知識。大部分女孩想從學校老師處了解全面的和正規的相關知識。
三、討論
3.1 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首次性行為的年齡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向年輕化發展。
她們在首次性行為時均呈朦朧狀態,試探心理,模仿影視劇中一些不健康的情景,她們大都是從網絡和影視劇中了解的一些不太全面的性知識,不知道性行為后的后果,而且性行為后不敢與父母講,害羞和恐懼心理,更不敢與老師和同學講,不敢到正規的醫院就診,到一些私人診所或黑診所去處理,因消毒不嚴造成一些女孩的盆腔炎和一些交叉感染。給她們的身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造成繼發性不孕時,會影響到今后的家庭和睦。
首次性行為的年齡<16歲,會增加宮頸癌的發病率[1] ,因為青春期宮頸發育尚未成熟,對致癌物質較敏感。
3.2 多數女孩不愿與父母溝通,尤其是有關性和避孕知識。
對一個孩子的教育,父母是第一個啟蒙老師,家庭的溫暖、教育,潛益默化的塑造了孩子的性格、為人處事,讓她們知道感恩,知道親情,知道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父母要與孩子多溝通,尤其是性知識,要讓她們知道發生性行為是要負責任的,是要有能力負責任的,讓她們知道要在思想上、經濟上和生理上都要準備好了才有能力負責任。
不潔的和過早的性行為容易引起一些婦科疾病的發生,如盆腔炎,附件炎,不孕癥、宮頸炎等;如發生宮外孕時,又不愿告訴父母及老師,很容易造成宮外孕破裂大出血,會危及生命;
3.3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人們為了追趕時代,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都會將在中國幾乎絕跡的一些疾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艾滋病等)死灰復燃,不斷擴展,使她們的后代有可能感染上這些疾病,從某種意義上講,就降低了中華民族的素質,因為要她們去繁衍我們的后代。所以,教育部門應在學校開設由醫生去講的生理衛生、性知識及青春期教育的課程,計劃生育部門就應加大避孕藥具知識的宣傳力度,避孕藥具的發放和供應全覆蓋。
綜上所述,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多部門合作,共同完成。初看是一個家庭的事,實則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事,是關乎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大事,應該引起政府及社會各部門、各階層的高度重視。首先是家庭,父母起決定性的作用,父母應承擔起這份責任,要加強學習,多與孩子溝通,要相信他們(她們),取得他們(她們)的信任,不然,他們(她們)就不與你溝通。其次是社會,要多部門聯動,凈化環境,尤其是網絡影視、文學作品、社會治安禁毒禁賭等,讓他們(她們)心中的這一片凈土不被污染,永遠潔凈。最后就是學校,應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請醫療機構的有經驗的醫生來上課,加強生理衛生知識的教育,讓他們(她們)了解早戀的害處,首次性行為年齡過早的危害,讓他們(她們)多學知識,在身心得到更高的修養以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他們(她們)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婦產科學,第七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P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