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10年,中國內地的電視劇產量達到世界第一,拍攝題材五花八門,緊隨市場需求成為主導,迎合了觀眾不時變換的情緒。
美蔣敵人,這一過去文藝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正在成為正面,或者起碼不那么反面。階級仇恨已被民族仇恨取代,國家利益走到最前臺,好像革命的最終目的不是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新的政權,僅僅是為了民族獨立。而這種意識在三十多年前曾遭嚴厲批判?!秵碳掖笤骸贰洞笳T》這類電視劇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歲月的變遷與矛盾。階級斗爭完全隱退,曾經的剝削階級以另一種形象登上了舞臺,但在歷史教科書里他們并沒有被正名,以消滅他們為目的的革命和政治運動還是正確的,在重新播出的樣板戲和翻拍的紅色經典里,他們依然屬于反面人物。于是,我們的現實記憶里出現了同一種人的四種形象:政治歷史中的反動派、文化傳統中的傳承人、紅色經典的革命對象、當今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上世紀80年代曾被反省的一段歷史,在新世紀被當成了“激情燃燒的歲月”;而在《金婚》里,一個曾讓無數人困苦不堪的年代也被有意無意地美化了,起碼在那個六口之家的飯桌上和居住條件中,觀眾會感覺他們過得還蠻不錯。是人們在忘卻,還是作者沒經歷,或是迎合了一種社會情緒?
大量的都市生活劇、言情劇,其中的背景,我們實在看不出是在哪里。時間和地點的不確定,表明大多“70后”“80后”的作者、導演、演員,生活在一個狹小的時尚圈子里,他們心中只有寫字樓、商廈和酒店式公寓。
諜戰片是新世紀的寵兒,不管是國共之間,還是抗戰時期的敵我之間,敵人的形象都出現了顛覆性的變化。敵人不再被丑化,甚至還允許被“美化”,女性變成美女,而且很清純,可以和中共地下斗爭的勇士眉來眼去;敵營的男性也成了器宇軒昂、英俊瀟灑的干練之才,都有其人性的一面。意識形態大大弱化,雙方無非是各為其主,信仰不同罷了。
重拍也是新世紀的最愛,古典的、現代的、革命的、金庸的,只要是過去拍過的,都不妨再來一遍。凡是重拍,你會發現,作者、導演在細枝末節的創新上有著無窮的想象力,而在主題上卻是乏味的矮子。
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反日、厭日情緒的日益高漲,日劇變得寥寥無幾,抗日題材劇卻蜂擁而至。有近一個月時間,我每天晚上看到二十部抗日戲在同時播出。新抗日劇的特點十分明顯,或許過去那種正經的抗日題材已不再叫座,土匪抗日、偽軍抗日、地主抗日成為熱門,國軍的形象在抗日劇里也都改為正面,不是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奮勇殺敵,就是大義凜然、慷慨出征的熱血兒女。而在過去的抗日文藝片里,偽軍的戲比日軍足,顯得比日軍更壞,地主、富農和國軍都是些破壞抗日、與日軍勾勾搭搭的準漢奸或者漢奸。
新世紀的10年,電視劇創作領域的思維日益貧乏、想象力越來越枯竭,無論古代歷史、民國歷史、諜戰、抗戰,還是父親、母親、繼父、繼母、小姑、嫂子之類的家庭生活,一種題材一旦叫座,趨從之風立即刮遍各地,但其間缺少了真正的歷史感和平靜的社會思考,缺乏真正的傳統倫理道德依托。這些電視劇表現出“文革”以及歷次政治運動帶來的后果,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今日的社會。
(摘編自“共識網”,http://www.
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
article_201201265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