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2014年11月1日
伊朗:革命結束
斷斷續續長達12年之久的伊朗核談即將收官。伊朗依然堅持自己發展民用核能源的權利。對于這場漫長的談判而言,談崩了,伊朗擁核,中東地區的核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美國和以色列將會不惜代價摧毀伊朗核設施。無論何種結果,都將是災難性的。
目前,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加德國(所謂的“5+1”)與伊朗之間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伊朗應該保留多少鈾濃縮離心設備和何時撤銷對伊制裁的問題上。伊朗經濟主要依賴石油,國際油價近期25%的跌幅使得該國國內經濟下滑嚴重。此外,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勢力迫近。這些都迫使伊朗總統魯哈尼不得不在談判桌上做出妥協。
美國《新聞周刊》2014年11月7日
滅絕.com
近期,網絡上出現瀕危動物交易黑市,誘發盜獵活動日益猖獗。目前,盜獵市場交易達到100億美元,世界市場排名第五,僅次于毒品。世界野生動物基金報告顯示,自1970年來,地球上有52%的動物滅絕,濫捕濫殺是主要原因。瀕危動物最大的威脅來自于非法盜獵。1998年至2011年,黑市象牙價格從每磅1000美元漲了300倍。南非資料顯示,2007年該國盜獵犀牛13只,到了2011年,數量超過1000只。犀牛角的價格現在已超越黃金,達到每磅30000美元。按這個速度發展下去,2020年犀牛將徹底滅絕。
美國《大眾科學》2014年11月
與機器人同行
“機器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20年一部名為“R.U.R”的舞臺劇中。在這部劇中,機器人戰勝了人類,將人類滅絕。自此,對于“機器人”,人類總懷著好奇并恐懼的心態。如今,機器人已從科幻進入到現實。從車載避撞系統到家用掃地機器人,從自動販賣機到醫用手術機器人,它們的身影無處不在。
事實上,從198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商用機器人投入市場,可是,大多數都以“超級玩具”告終。與之前不同,這一輪機器人著重于日常生活層面的應用,建立在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技術基礎之上。
中國《財經》雜志 2014年11月4日
樂視命運
2010年8月12日,賈躍亭創辦的樂視網在A股上市,成為中國視頻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當年樂視網營業收入2.38億元,凈利潤7009萬元。頂著三網融合第一股的光環和產業“顛覆者”的創新形象,樂視網市值一路走高,2014年初一度沖到了410億元人民幣,成為創業板市值最高的公司,賈躍亭也躍升創業板首富。在市場最樂觀時,民族證券、中金公司等預測樂視網未來市值將超過千億級。
但從巔峰到低谷,不過短短數月。隨著廣電總局整頓出臺和各種傳聞爭議,樂視網股價不斷走低,10月27日樂視網停牌前,市值已跌至281.88億元。早在2011年,原國家廣電總局就出臺了181號文,規定互聯網電視的內容必須集成在牌照方(目前有7家)的播控平臺上,以達到可管可控的目的。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樂視網仍無法按照廣電總局的要求完成整改,那么它可能被吊銷互聯網視頻牌照。
人,太需要崇高的理想,以便使自己的靈魂可以向上攀爬。
如果孩子們要什么有什么,他們就永遠不會有耐心,更學不會延遲滿足;如果孩子們事事順心,他們就學不會合作;除非孩子們感覺到痛苦和失去,否則他們就無法學會同情和尊重;除非孩子們身處逆境,否則他們就學不會勇氣和樂觀。
—— 約翰·格雷,心理學博士,國際知名的
人際關系和情感問題研究專家
與我們有交集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不管我怎么做都不會喜歡我;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會隨著我對他們的態度而轉變對我的態度,如路人轉粉、粉轉黑;剩下百分之二十的人,不管我做什么,都會喜歡我。我不必讓那些本就不喜歡我的人喜歡上我,而是應該堅持讓那些本該喜歡我的人盡快地發現我。
—— 凌大媽CYU寫文章《又反動,又怕死》
冷靜剖析自己的犬儒心態
從教三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學生畢業后來看我,我從來不主動問學生是做什么的。也許你們的職業不同,收入不同,或者從世俗的眼光看,你們之間的所謂“社會地位”有所不同,但我不想知道這些,在我心目中,只要你善良、正直、勤勞,你就是我最優秀也最令我自豪的學生!
—— 李鎮西在他所帶的第一個畢業班
畢業30周年聚會上這樣說
一個人一生能對這個社會有什么貢獻?在這個世界上,我真實地生活了這些年,我感受過的,我挫敗過的,我經歷過的,我怎么在我的生活里體現我作為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能做到的唯一的事情。很多人就這樣誠懇地生活。
—— 何式凝,香港最知名的性學專家之一
政府的權力不必太干涉文化,要讓文化有自己發展的生命。至少“文革”不要再發生了,代價太大了。
—— 余光中談中國文化和文化產業,以沈從文
放棄寫作研究古代服飾實在浪費為例,
說明“文革”對人才的浪費
盡管通俗作品或有輕薄,但它必須有真情流露。觀賞它的門檻又低又寬,想進去的人并不會受到阻攔,而其出口卻使人獲得極高的凈化效果。要在觀眾的心里留下正面而美好的感覺,絕不可以用低劣的情感或扭曲的事理來取代。
——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1987年對日本動畫制作做總體評價時說過這樣的話
今天,在世界文學中,作為亞洲文學主要一片生態的中國文學,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相遇過如此充滿希望又充滿絕望的現實和世界;從來沒有相遇過,在如此豐富、荒謬、怪異的現實中,有如此之多的傳奇和故事——超現實的最日常;最真實的最灰暗。
—— 作家閻連科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受獎致辭《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
18年冤案終獲重審:呼格吉勒圖,冤魂歸來!
關鍵詞:呼格吉勒圖 冤案
1996年,呼和浩特市毛紡廠發生一起奸殺案,在證據明顯不充分的情況下,當時年僅18歲的呼格吉勒圖作為“兇手”被司法機關定罪、槍決。但9年之后的2005年,趙志紅落網了,他交代了自己犯的10起強奸案,其中第一起就是毛紡廠奸殺案。根據多名“趙志紅案”專案組工作人員的說法,趙志紅才是命案真兇,因為給他做了4份口供,都能互相印證,沒有漏洞。反觀當年呼格吉勒圖的口供,明顯不夠嚴密。
從1996年案發61天后被匆忙結案并處決,到9年后的2005年真兇落網,如今又過9年,在呼格吉勒圖的家屬、有良知的公檢法人員和媒體人推動之下,此案終于獲得重審機會,那個18歲的年輕冤魂啊,魂兮歸來!
抗震小英雄變身詐騙嫌疑人:他是國家的人?
關鍵詞:雷楚年 抗震小英雄詐騙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15歲的雷楚年勇敢營救出7名同學,獲得“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榮譽稱號,并成為奧運火炬手。但在6年后,他因為涉嫌詐騙21人共46.3萬元以及偽造機關文件及印章等多項罪名被提起公訴,即將在成都接受刑事審判。
成為小英雄之后,雷楚年被很多媒體報道,參加了眾多社會活動。后來,他免試進入一家重點高中,但成績跟不上,經常跟著一些社會青年泡吧、打牌,每月開銷上萬。家里無法支持這樣的開銷,因為自己是“名人”,會有人托他辦事,他開始通過撒謊、說大話、偽造公章的方式,空許諾言,詐騙錢財。
有記者說,4年前雷楚年參加一個活動,要求住豪華單間。記者勸他好好學習,他說:我是國家的人,不必為我操心,國家怎么可能不管我?4年后,國家用法律手段管他了。
上交戰國古劍獎勵500元:不交罰5萬?
關鍵詞:文物 獎與罰
陜西省丹鳳縣龍橋水泥有限公司員工李磊在作業時發現約3000年前戰國青銅古劍,有人愿意幫他聯系買家,說可以出十多萬元買這把古劍,李磊拒絕了,兩天后,他把這把古劍送到了丹鳳縣文化執法大隊,獲得500元的獎勵。李磊覺得獎勵太少,網友也紛紛表示不夠。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規定,“發現的文物屬于國家所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哄搶、私分、藏匿。”民法中規定可以對上交文物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或物質獎勵。但如果發現了不上交,文物部門有權追繳的同時,還可能罰你五千元到五萬元不等。
很多國外的法律承認個人可以占有、甚至主動挖掘文物,是因為那些國家一般都承認土地私有,而在我國,所有土地都屬于國家。
教師“隨班辦公”:自律教育的失敗?
關鍵詞:隨班辦公 學生自律
最近,一組班主任“盯梢”學生上課的圖片在網上風傳。這一幕發生在河北省邯鄲市廣泰中學,為了打破傳統的師生學習和辦公的空間藩籬,該校實行“教師全程隨班辦公”模式。班主任通過辦公室窗戶能夠零距離觀察每位學生,隨時掌握班級動態,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介入解決問題。
從新聞報道中得知,實行類似做法的學校還不在少數。像義烏的義亭小學、武漢的晨光小學,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將班主任的辦公室“搬進”了教室,而且還是直接擺在教室后面,中間連個隔墻都沒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督促學生更專心上課,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可是,教育的藝術是通過這樣的監視與貼身管控來實現的嗎?如果學習是快樂的,學生需要這樣管理嗎?
“跨區域用鹽”遭處罰:地方性法規?
關鍵詞:鹽業管理 違法
江蘇徐州新沂市一大排檔老板老陳用了2斤連云港的鹽,竟被罰了5000元。對此,新沂市鹽務管理局鹽政稽查科的一名工作人員說,根據江蘇省有關規定,老陳的這種情況可以處以2000元以下罰款,因為之前老陳拒不接受,該局才向當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在國家關于食鹽的相關法律中,都沒有關于食品和副食品生產銷售者“禁止跨區域用鹽”的規定。而《江蘇省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實施辦法》中規定,賓館、飯店和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公共食堂以及飲食攤點,所用加碘鹽應當從當地鹽業公司或者其委托的碘鹽轉批點、持有《碘鹽零售許可證》的零售網點或者基層人民政府指定的碘鹽送銷機構購進。“當地”到底是省、市、縣、鄉鎮的哪一級?而且,這種地方性法規明顯違反了上級法。不斷有跨區域用鹽被處罰的事情發生,這種規定早些廢止吧!
大四女生缺課挨批熱水潑教授:“潑婦”新解?
關鍵詞:熱水潑教授
11月11日上午,因上課點名未到被批評,華東政法大學一名大四女生王某將熱水潑向任課老師蔣集躍教授,造成蔣教授面部、頸部2.5度燙傷。
蔣教授當天上午有四個課時,第一節后,老師點名,王某缺席,第二節課才進教室。王某向老師解釋遲到理由是在教學樓復習考研,忘了這節課,蔣教授開玩笑說像她這樣是考不上研的。第三節課后,王某主動拿了老師的杯子去接熱水,老師以為女生氣量大,還說了謝謝,但沒想到,王某直接將熱水潑向老師。
華東政法大學校方表示,警方已經介入調查,校方會按照法律法規處理此事。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或許從此會對法律產生更切身的理解。
家庭財富不能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熊丙奇
北京初中生小虎鬧著要輟學,讓老師和家長都很頭痛,他說家里14套房子,12套收房租,那些錢夠他吃三輩子了,為什么還要上學?中國很多家庭中,孩子都有這樣的觀念,家庭的財富,父母的地位,也是自己的“財富”、自己的“地位”與“資本”。
健康的財富觀教育,應該引導一個人努力地通過自己的合法勞動去獲取并創造財富,家庭再富裕,那都不是自己的,是不值得炫耀的。所有家庭,都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以及通過自己勞動掙錢光榮這樣的觀念。
對孩子進行不健康的財富觀教育,已經讓我國很多家庭作繭自縛。近年來,接連爆出“富二代”丑聞,一再提醒“富一代”,在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時,應該給孩子做人的教育,要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自立自強意識,否則,在讀書期間,孩子就會在家庭財富中迷失自己,厭學、逃學,以至輟學,而走上社會,混跡于網吧、娛樂場所,紙醉金迷。在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非常焦慮,但卻很少反思自己,甚至還有的父母對孩子說,你看我們給你掙下這么多家產,都要被你“敗光”了,這不會對孩子有任何觸動,因為這些家產,在他眼里,就是給自己揮霍、享受的。
家庭教育應該給孩子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財富可以給孩子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但不能成為孩子人格、身心健康成長的禍害,孩子是獨立于父母的公民,父母最基本的責任不是讓孩子繼承自己的財富,而是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觀點中國)
建筑“奇奇怪怪”緣于創新力匱乏
劉國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不要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中國的現代建筑尤其是許多地標式建筑,在設計水平上并不能讓民眾滿意,從審美趣味以及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等方面來評價,“奇奇怪怪”是相當委婉的說法了。冒出這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建筑,關鍵原因在于創新力的匱乏。
這種匱乏,首先表現在建筑藝術思想的貧乏。面對各門各派國際建筑思潮的沖擊,建筑業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心理上都準備不足,建筑設計理念混亂,重大建設項目往往只能由外國設計師來完成,很難形成統一的風格。一些建筑設計,既無世界性和現代性的開闊眼界,也沒有對傳統文化的很好繼承,結果就成了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大雜燴。
其次,創新力匱乏還緣于機制性障礙。如設計方案的招標、完成、審定等整個程序中都體現了突出的權力意志,政府領導或開發商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建筑師,甚至直接模仿著名建筑,土豪氣十足。可以這么說,建筑設計質量最終取決于決策者的趣味,而非設計師的趣味。
再從更深層次看,建筑創新力的匱乏也是社會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的體現。建筑設計需要把功能性與藝術性、環境的協調性等要求結合起來,需要對最新建筑技術、原材料發展等有及時的了解,還需要對國際建筑理念的新發展以及本國、本地傳統文化以及社會審美心理有細致的體認。“奇奇怪怪”的建筑說明,我們的建筑學教育、相關學科支撐力、社會運行機制和大眾審美能力等許多方面都亟待補缺。
(時代在線,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41021/26819_1.html)
沒有法治,就沒有財富的安全港
王涌
中國富人轉移和隱匿財產的動機,一是財產來源不合法,二是中國的法治不健全,即使合法的財產也可能被非法地掠奪。他們為什么轉移資產?因為從現實和長遠看,私人財產的風險在中國真實地存在著。
在宏觀上,由于法治化的穩定的政治權力結構的缺失,政治走向仍然具有不確定性,一旦社會矛盾加劇和爆發,政治航向仍可能向極左偏轉,對私人財產的尊重和保護將缺乏政治基礎;在中觀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困難比預想的嚴酷得多,可能重新引發貨幣貶值,進而導致私人財富的縮水,甚至加劇國家與民爭利;在微觀上,諸多惡法和陋法的存在,必然會成為權貴掠奪民眾財產的隱蔽工具。
問題的關鍵顯而易見地擺在我們面前,法治是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的必要內涵。如果中國能在未來十年經濟和社會平穩發展階段中,抓住黃金機遇,在法治建設上有真正的實質的進步,奠定堅固的法治基石,那么,中國社會經濟的面貌將豁然改觀,未來將充滿希望,即使再壞也壞不到哪里。
法治如何給企業發展和財富積累以保護和安全感,取決于法治的兩個重要維度,一是司法審判的獨立,目前正在開展的司法改革將以此為突破口;二是法律規則的豐富和明晰,這卻在司法改革的方案中被忽視了。
建設法治的未來十年是珍貴和關鍵的十年,是修筑防洪堤壩的十年,是與時間賽跑的十年,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戰略布局的十年。如果未來十年法治建設失敗或懈怠,中華民族的未來必將充滿太多的風險和變數。
(“三劍客”微信訂閱號)
中國校服,劣質服裝代名詞?
朱江明
每年全國幾百萬新生入學,按每套100元計算,一年軍訓服裝要花掉數億元。然而軍訓服只穿兩周,太浪費了。湖北宜昌一所高校百余名學生軍訓時,不少學生褲子襠部突然開裂。有主管學生軍訓工作的人士說,軍訓服裝是社會上質量最差的群體裝。不僅軍訓服裝,事實上,中國學生的群體裝一向是劣質服裝的代名詞,中學生的校服質量幾乎年年爆出質量問題,而且樣式也相當丑陋。
要想避免“浪費”,唯一解決方案是為學生提供品質良好的作訓服裝。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說中國造不好服裝無疑是個笑話。
從市場的角度考慮,每年高中及大學生軍訓人數高達上千萬人,如果進行全國性的統一招標采購,即便對于國際品牌而言,也是個具有誘惑力的市場。
從產品供應鏈的角度考慮,軍訓服裝不僅每年需求穩定,而且一經定型就無需每年改款。當年剩余庫存,次年依舊可以銷售,不存在積壓的問題。
從品牌推廣的角度來看,參與軍訓的學生是未來消費市場的主力,占據這個市場對品牌而言具有戰略意義。
顯然,軍訓服裝沒有理由質量如此惡劣。造成現在這種現狀,純屬程序問題。學生軍訓經費主要由政府負擔,軍訓服裝采購由各校自行決定。這正是軍訓服裝品質惡劣的根本。
要改變現狀,建立全國統一的學生軍訓服裝競標體系是必須的。只有形成規模效應,才能邀請國內甚至國際頂級品牌參與競爭,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學生會隨便扔掉穿了僅兩周的國際名牌正品運動服嗎?
(騰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