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公款吃喝開始過緊日子了,如果同樣縮減60%的接待經費,對于原本“小氣”的外國公務員來說,無疑是場災難。
媒體報道說,中央國家機關食堂正在過緊日子,包子饅頭都變小了,甚至還用蔬菜邊角料腌制泡菜。2013年以來,中央國家機關公務接待餐飲經費下降60%,餐廚垃圾普遍下降30%以上,食堂水電氣消耗下降4%。
我想講幾個在國外經歷的公款吃喝的故事。
有一次,幾位歐盟議員請我吃飯,由職位最高的那位議員的秘書丹尼爾負責聯系。事前兩個月,丹尼爾就開始安排聚餐時間、地點、出席人數和交通,并通過郵件和電話多次和我商量。由于我幾次調整,給他添了麻煩,覺得歉意,電話中說些“期待和你見面”之類的客套話,也打算當面致謝,甚至想過帶個小禮物。
到了布魯塞爾之后,我才發現丹尼爾并不在場,各議員只身赴會。其實丹尼爾事先發給我的出席名單中本就沒有他,但是帶著中國公務接待的想象,總覺得秘書和領導就該如影隨形,不然誰來跑前跑后招呼客人,誰去買單開發票呢?
餐館不錯,服務也好。不過假如你以為,經過這么鄭重的準備,一定是豪華包間、山珍海味、美女伺候,那就會大失所望。空間十分擁擠,鄰桌還有點吵。微博上任何一位大V請朋友吃飯,都會超過這種規格。
相比之下,歐洲人算是隨和大氣的了。我吃過最小氣的公務餐是在亞洲國家。
幾年前,我參加日本外務省組織的一個文化活動。活動間歇,有日本朋友陪我去逛街,有一段路需要打車,下車時不等我搶著買單,他就主動對我說:你付錢吧。他解釋說,外務省給我們發了車馬津貼,而他們參會全是自費。
每次在餐館一起吃完飯,日本朋友都會交錢。一問才知道,只有我們外國客人和少數幾個日本與會者可以享用公款,包括若干專家教授在內的其他人都是費用自理,不僅機票、酒店自行負擔,連混頓飯吃的機會都沒有。無奈外務省給我們的伙食標準不低,害得日本朋友花血本陪客。到了最后一餐,日本朋友將我們帶到餐館后,盡數散去。后來有人說,他們實在陪吃不起了。
還有一次是在馬來西亞。在那個國家,你也可以聽見人人都在詛咒腐敗。不過按照中國的標準,我所經歷的公款吃喝,幾乎可以算是寒酸了。有一次,一位副部長請我和幾個朋友吃飯。她專程從吉隆坡趕到新山,聽說排場不小,下了飛機以后還有警車開道。可是我們吃飯的餐館,差不多就是一個街邊小吃店。開始我懷疑我們只是臨時在那里等她。她帶了一個秘書來,一坐下就招呼上菜。飯菜當然夠吃,味道也可口,但是僅此而已。只有茶,沒有酒。就在餐館的大堂,旁邊還有別的客人。
我忍不住打聽,為什么副部長以警車開道的隆重出行,趕過來請這么樸素的一頓晚餐呢?回答是,出警費不用她自己付,但是餐費是定額補貼,也就是包干制,省下來的歸自己,花多了也自己貼。
我也曾在德國議會大廈里和幾個議員共進午餐,那就應該算是“中央國家機關食堂”吧。看上去,那是比麥當勞更好一些的工作快餐。可惜我覺得很難吃,完全沒有胃口,幾乎都剩在盤子里了。看《人民日報》的報道才知道,為了貫徹中央厲行節約的精神,不僅上面有中央國家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協調領導小組,下面還有文明用餐監督員,專管人家是否吃光盤子,有可能要求端回去重吃。幸好德國議會大廈里沒這個職務。
相對來說,在任何國家,公款吃喝總是比普通餐飲要高檔一些。但是,無論從經驗還是數字看,拿它們和中國相比,都好像是把螞蟻和大象放在一起稱重量。假如它們被砍掉60%的經費,恐怕就沒辦法存活了。
當媒體宣稱這是各單位各部門持續深入取得的成效,是持續近一年的“文明用餐、反對浪費”行動結出的碩果時,這些國家真是沒什么好自我表揚的。他們沒有各種規定,也沒有精神文明建設協調領導小組,更沒有文明用餐監督員。
(摘自《讀書文摘》
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