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電視熒屏,一大批抗戰新劇相繼開播,這些抗戰劇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偶像化路線。抗日英雄適度偶像化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不管怎樣的故事都偶像化,滿熒屏的抗戰劇都充斥著光鮮、靚麗以及耍酷賣萌、虐心三角戀等,讓“打鬼子”儼然成了一件時尚活兒,那就不對頭了。因為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在那個山河破碎、血雨腥風的年代,打鬼子不僅不瀟灑,還很悲愴、艱難。
披上偶像劇外衣的抗戰劇,的確大幅度提升了收視率。但遺憾的是,偶像明星的加盟更像是涂脂抹粉和營銷噱頭,許多抗戰劇無論從劇情還是道具、場景甚至臺詞等,都還是一如既往的粗糙。
由于購買成本低廉,審查好過關,再加上抗戰題材多年來培養了大量觀眾,收視率有保證,這些年,抗戰劇一直是電視臺的寵兒,特別是近兩年古裝劇、涉案劇被踢出黃金檔,宮斗、穿越被禁止,家斗、諜戰數量被調控,抗戰劇更是呈井噴之勢。
過多的抗戰劇并沒有帶來劇種的繁榮,反而在競爭壓力下出現各種戲說、傳奇和神劇等,以至于被叫停整改。嚴令之下,抗戰神劇也許會暫時告別我們的熒屏,但在電視劇市場急功近利、不注重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大環境下,那些粗制濫造、漏洞百出的劣質電視劇并不會因此淡出我們的視野。
縱觀近年來的國產電視劇,無論是武俠劇、穿越劇,還是宮斗劇、抗戰劇,已經陷入了一個“叫好——叫罵——叫停”的循環怪圈。幾部優質劇成功開疆拓土后,就會引來一窩蜂的跟風,而同質化競爭又必然導致過度娛樂化傾向,最終遭致觀眾厭棄和政府管控,如此怪圈已經煩透了觀眾。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