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微博跟豆瓣上都在流傳一條圖片新聞,得到了大家的熱烈轉發——日本有家咖啡廳,怕顧客一個人吃飯孤獨尷尬,便放置了些絨毛玩具,陪顧客一起吃。發圖者最后還注了句個人評語:好貼心。
圖片中,獨自用餐的女食客對面,坐著圓胖呆萌的卡通玩偶嚕嚕米,瞪著若有所思和所訴的大眼睛,安靜又盡職地充當著“陪吃員”。看得人好像盤子里的熱黃油,幾乎也要融化在椅子上。這些小可愛們還因此得到了一個稱號——“抗寂寞”的嚕嚕米。
沒有人能拒絕這些憨態可掬的陪吃員吧?它們好玩的樣子,光是看看,可能就叫人食欲大增。換作是我,大概也不介意用餐時身邊多這么一位乖乖不鬧人的小伙伴。只是,對于這間咖啡廳“為了不讓單身顧客陷入獨自進餐的尷尬境地”這份“良苦用心”,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文化觀念、思維方式與價值判斷,我卻有些難以認同。
此舉動被稱作“富有創意的應對孤獨的辦法”。可我的疑問恰恰是:一個人吃飯怎么就孤獨了?如何就尷尬了?也許人家難得躲回清靜呢?沒準兒就是要從日常的擁擾繁雜喧囂中抽離一刻,享受短暫獨處的樂趣呢?反倒是,我們常見到那種一個人就吃不了一頓飯,看不了一場電影或畫展,逛不了街,無法動身開始一段旅行,甚至連去趟廁所都要結個伴的人,才叫“有問題”。至少,它反映了這種模式中的人缺乏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接近病態地依賴于從他人那里獲取能量,只要孤身自處,就感到匱乏、焦慮、不安且無聊。
真正的孤獨,是與“能量及力量源頭”的失聯,跟是否“落單”的物理狀態其實并無絕對關系。排除一些類似《荒島余生》中湯姆·漢克斯所經歷的長期脫離群體與社會的極端情境,或自閉抑郁、人際交往障礙等狀況,通常來講,如果一個人內在的力量強大、豐盈、有穩固的認同和依托,那么無論是置身人群,還是孤身獨處,都應該坦然且怡然,并能夠將兩種狀態切換得順暢自如。即便是鐘愛獨處的內向者,與熱衷交際的外向者,如若心理狀態夠健康和平衡,其實也能適應和駕馭,甚至也需要另一種模式的生活時段。
可“一個人=孤獨”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大有群眾基礎。太多文學與影視作品向來又特別喜歡渲染所謂“一個人的無所憑依、寂廖無助”。它不僅顯示出一種“愛上層樓”式的哀愁情調,甚至在我們的文化里,更演化成一種對于單身人士、單身狀態的歧視。而歧視往往并不都表現為橫眉冷對,很多時候更顯露于同情的眼神、關切的語調,還有各種“好心包辦”。否則,店家怕來客獨自進餐感到“孤獨”的這份“貼心”,尚還容易理解,而為了避免他們陷入“尷尬”,又從何說起呢——難道單身是件足該引以為恥的事?
掃了掃帖子下面的評論,大部分人的觀感都像發帖者一樣,覺得店家“太有愛了”。也有不少意見認為:“叫個毛絨玩具來陪,視覺上更顯得孤獨無奈不是么?”“看著反而更令人心酸啊!”——言下之意,這樣刻意“要陪”的舉動,反而愈發提醒了進餐者“孤伶伶”的清晰自覺,骨子里面還是怕“淪落一個人”。
還有兩條回復更加升級:“生怕別人不知道是一個人吃飯么?”“本來還可以假裝等人,這樣豈不是昭知天下?”——仿佛一個人吃頓飯,都是件需要遮掩躲藏的、見不得人的丑事。
在我們的文化里,為什么“一個人”就如此恐慌,如此難為情?為了避免單身、驅遣寂寞、打發無聊,我見過許多人不情不愿地趕著酒場飯局;混著狐朋狗友;談著沒有營養、半死不活或者死纏爛打的戀愛;匆忙湊乎地隨手抓個對象,結一個有功能沒快感的婚;維持一段疲勞怨憎、永無寧日的婚姻;甚至忍著惡心,也要與自己明明討厭的圈子摻合在一起,一面恨恨數落著對方的不是,一面懨懨維持著所謂的友誼跟交情。許多的荒唐錯謬,皆不過緣于害怕“我是一個人”。
前陣子出版界刮了陣“一個人”的熱風,以青山七惠《一個人的好天氣》暢銷為起始,各家各社又陸續跟進推出了高木直子《一個人的美食之旅》《一個人Life》《一個人high》《一個人吃太飽》《一個人暖呼呼》《一個人住的每一天》等系列叢書。這股子火熱之勢,像是大環境中刻意逆風而行的一股反動,雖說有些過于急切,缺點從容,但至少傳輸了勇于獨處的觀念,慢慢培養著閱讀者獨處的能力。
不合群,沒什么;一個人,也很好;快樂的源頭,本該穩扎在我們內心。事實上,我見過最合群,也最無聊的用餐狀態是:一大桌子人聚會吃飯,全都各顧各低頭抱部手機,戳戳點點,既不夾菜,也不睬人。若說孤獨,比起一個人快快樂樂、全情投入地品嘗著美食滋味,哪樣更孤獨呢?依我看,群而不合最孤獨。
(摘自妞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