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德國職業教育專家交流,聊起從國內工程師那里聽來的故事:中國一個著名企業引進一批德國設備,裝配說明書上寫明某處螺釘要擰七圈半。中國技工實際裝配時有時擰七圈,有時擰八圈,并告訴監督裝配質量的德國技術人員:感覺緊固程度差不多。德國人說,那不行,規定七圈半就得七圈半。這是德國本土設備裝配長期總結的最佳緊固度。
我本只是隨口說起,沒想到這名德國專家很認真地強調,這恰恰是德國職業教育要讓學徒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靈活性和創造性是產品研發階段允許和鼓勵的,但生產實施過程必須一絲不茍。
德國職業教育傳授給技工的一個基本職業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照操作規程辦事,容不得一點“靈活性”。不光普通技工如此,德國培養的技師更甚。技師職責之一是保證產品質量,按職教專家的說法,技師頭銜本身就會促使他對操作馬虎零容忍。
試想,一輛汽車有那么多零件,如果每個零件組裝都有點小誤差,整車質量不過關就不足為奇。橋梁、樓房剛建不久就坍塌,是否也有建筑工馬虎、工程監管人員缺乏職業素養、不嚴格照章辦事的原因呢?
這位德國專家在華參與職教合作有7年之久,免不了談及一些在華親歷的遺憾。
比如,一些參加聯合培訓的中國技工到德國企業實習時,德方評估其技能優秀程度甚至超過德國工人,但是一些中國企業家和職業學校,往往并未足夠重視技工的實際技能,而只看重技工的證書。
還有,他在中國一些汽車廠明明看到生產線上有質量監管人員,但最終出廠的汽車仍存在一些肉眼都能發現的質量瑕疵。這些汽車如在德國投入市場,根本就不會有人買。他認為這是技工和質量監管人員的職業能力問題,更是相關人員職業培訓的質量問題。
他還提到,德國產業工人的一個重要職業素養是有很強的企業認同感,類似于我們說的職工的主人翁精神。他們認為,自己盡職盡責關乎本企業產品質量和銷路,也就是關乎企業形象和自身形象。他認為,這種認同感是中國不少企業和職業培訓機構還未重視培養的一種素質。
從企業家到工人,從職業教育機構到質量監管部門,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可以說是貫穿德國實體經濟各個環節的重要軟實力。德國制造質量過硬的基礎,是德國制造人才過硬。或許正因為如此,德國政界人士不斷強調,應用型專業人才短缺會威脅德國實體經濟競爭力。
各國國情不同,工業發展階段有別,照搬德國經驗未必有效。但是中國工業化要升級換代,把好各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關,是關鍵因素。借鑒國外經驗,不應只學習形式,更應學習其中的精髓。
(摘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