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里循曾報道過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情景:“袁世凱入場,像鴨子一樣搖搖晃晃地走向主席臺,他體態臃腫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帥服,但領口松開,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領口上,帽子偏大,神態緊張,表情很不自然。”
◆1915年11月,袁世凱對美國《獨立周刊》記者說:“你們的雜志一定有能力讓美國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說我贊同恢復帝制,希望成為皇帝的論調,并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敵人虛構的。”
◆袁世凱出山后,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這樣評價袁世凱:“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充當漢人與滿清皇室之間的調停人角色了,他是漢人中最受人信任的代表人物。”
◆美國政治協會首任會長、袁世凱的憲法顧問古德諾,曾在理論上支持袁世凱的復辟。他在北京居住了一年半之后,便嚴肅而肯定地說道:“中國缺乏它要表現的自由民主所應具備的法制、個人權利,甚至連紀律都沒有。因此,專制應該繼續下去,直到它發展出對政治權威有更大的服從、對社會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對私人權利有更大的關注之后再說。”
◆1915年12月12日,《紐約時報》有一則報道曾描繪過袁世凱的身材:“矮小結實,有著粗脖子,身形微胖。”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也曾描繪說:“他身材矮胖,但臉部表情豐富,舉止敏捷。”
◆費正清在他主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一書中,說袁世凱是新舊思想的混合體:“他有一打以上的妻妾和眾多子女。他除在正式場合穿西式軍服外,都穿中式服裝。他不懂外語,從來沒有到比朝鮮更遠的地方旅行過。他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失利,但受到儒家課本的教育,并相信其道德上的功效。另一方面,他是作為沿著西方和日本的路子進行官方改革的領袖而在清朝贏得赫赫聲名。他招募了許多受過外國教育或有外國經歷的隨從,他精心培養了一些有朝一日用得著的外國人,他派遣了幾個兒子到國外去受教育。看來,他是在不斷追求新舊的融合,相信這個混合體最適合中國國情。”
◆1908年6月14日,托馬斯·米拉德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清國鐵腕袁世凱采訪錄》的專稿,他評價袁說:“在大清國的所有官員里,他是第一個認真學習國外軍隊的組織方法和戰略戰術的人,并且也是第一個極力鼓吹軍隊必須實現現代化的人。他展示出了這樣的一種才能,即詳盡而精當地重組和指揮了朝鮮的軍隊,并且在日清戰爭前不久,他還作為清國官員居住在漢城。他參加了這場對清國人來說可謂是損失慘重的戰爭,然而,他的聲譽和威望并未受到多大損傷。這表明袁是一個具有異常才智的人。”
◆1912年2月2日,《紐約時報》報道說:“昨天袁世凱的軍隊散發了傳單,威脅說,如果袁世凱少了一根頭發,士兵們會殺掉所有應該負責的人。”
◆康有為認為光緒的死和袁世凱有關,并為此大造輿論。1909年1月8日,《紐約時報》采訪康有為之后報道說:“1898年變法失敗后,被從北京驅逐的著名中國改革家康有為宣布袁世凱已經被結束了高等職位,原因是他在前皇帝的死亡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并且袁世凱可能會因為與此事有關聯而被審判。”
◆1911年11月,袁世凱應召回京,《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理循這樣描繪當時的場面:“袁世凱,皇位的覬覦者,抵達了三年前自己被罷官的北京。今天他由2000名士兵護衛,并被政府熱情地接待。為了歡迎他的到來,政府發布了公告,稱京城附近的軍隊都由其掌控。”“有一群安靜并且秩序井然的人從火車站到他的居所夾道歡迎他的到來。袁世凱看上去很強壯,最近有報道稱,他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這也成了他一再推遲應滿清政府之邀到北京的借口。”
(摘自《微歷史:1840—1949歷史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