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帶有劃時代的創新,千變萬化,曲線和諧流暢,日常生活用瓷、觀賞陳設用瓷等都極為齊備,達到了“制作日巧,無物不備”的境界。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復御窯廠后,景德鎮制瓷業得到迅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制瓷工業和技術都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帶有劃時代的創新,千變萬化,曲線和諧流暢,日常生活用瓷、觀賞陳設用瓷等都極為齊備。達到了“制作日巧,無物不備”的境界。
康熙皇帝8歲即位,16歲親政,在長達61年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平息內亂,使得康熙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四海升平,國泰民安,清王朝由此進入了后世稱頌的“康乾盛世”。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達,促進了陶瓷業生產的發展。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復御窯廠后,景德鎮制瓷業得到迅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制瓷工業和技術都有所創新。
康熙瓷器以景德鎮為中心,并派專員監造。這一時期瓷器胎釉極為堅密、光潤,而且瓷釉與胎骨結合緊密,出現了不少新的釉色。同時首創了豇豆紅、琺瑯彩,色彩有五彩、素三彩、青花、粉彩,一種釉色可分為多種色調,品種比之明代更加豐富多彩。花紋裝飾有刻印、雕塑、鏤空及繪畫等,其中以繪畫最為普遍。題材內容亦有較大變化,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愿望的耕織圖、魚家樂、八仙慶壽等,都在瓷器上出現。
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帶有劃時代的創新,千變萬化,曲線和諧流暢,日常生活用瓷、觀賞陳設用瓷等都極為齊備,達到了“制作日巧,無物不備”的境界。大件器物制作規范,形體線條多有轉折變化,同時又挺拔向上,風格樸實,渾厚有力,粗獷豪放。中小件器物造型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端莊中透出靈秀,制作工藝細致精巧。造型多為瓶、尊、罐、文具、人物等,基本上脫離了明代的造型特點。款識多為六字楷書款,字體瘦長,篆書款較少。
從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康熙瓷來看,除官窯瓷外,民窯瓷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精品。
清康熙豇豆紅釉印盒
口徑3.4厘米,底徑3.6厘米。圓口,淺腹,圈足。
豇豆紅釉是以其基本釉色類似于成熟豇豆的顏色而得名。屬高溫顏色釉,采用吹釉法上釉,因燒成氣氛和溫度的不同而呈現多變的顏色。呈色純正,通體一色的稱為“大紅袍”;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的稱為“美人醉”;色調淺淡的稱為“娃娃臉”或“桃花片”;此外又有“乳鼠皮”“驢肝”“馬肺”等稱謂。
這件豇豆紅釉印盒是康熙官窯中常見的文房用具,釉色淺淡,盒面分布深淺不一的斑點,幽雅別致。器底以白釉青花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豇豆紅釉瓷后世多有仿品,但很難達到康熙朝的水平。
清康熙霽藍釉合碗
口徑17厘米,底徑9.2厘米,高6.9厘米。館藏傳世品。
合碗缺蓋,外壁施霽藍釉,腹下部有兩道凸起弦紋,碗里及圈足內施白釉,造型系仿明宣德合碗。碗內心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年款一側有青花“御賜純一堂珍藏”單行楷書堂名款。據考證,“純一堂”為康熙皇帝御賜寵臣郎廷極的堂號。郎廷極于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年)兼任景德鎮御窯督陶一職,因在瓷器燒造上取得的突出成績,其所督造的瓷器被世人稱為“郎窯”。
人們對郎窯瓷有著極高的評價。清人許謹齋的《郎窯行·戲呈紫衡中呈》詩曰:“宣成窯器夸前朝,收藏價比妤琳高。元精融冶三百載,邇來杰出推郎窯。”這件霽藍釉御賜合碗,或許正是康熙皇帝對郎廷極瓷器燒造成就的一種肯定和褒獎。
清康熙素三彩暗云龍花蝶碗
素三彩是一種以黃、綠、紫、白彩料為主而不用紅彩的一種低溫彩釉。它自明朝成化時期燒制成功,正德年間達到第一個高峰,清康熙時期十分盛行,并有所創新。素三彩的燒制一般是二次燒成,即先在素胎上刻劃紋飾,高溫燒制成型,待上釉風干以后,刮掉要上彩的紋飾部分,填以所需彩料,入窯二次低溫焙燒而成。
這件素三彩花蝶碗是康熙官窯較常見的作品,器物里外均施白釉,外壁用綠、黃、紫彩繪牡丹花枝、蝴蝶紋飾,以刻劃龍紋作地,若隱若現,十分素雅別致。底是青花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雙行款。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觚
口徑21.8厘米,高46.5厘米。由上海文管會調撥。
花觚亦稱鳳尾尊,器高一二十厘米到兩米不等。此件花觚為康熙花觚中的中型器,屬中晚期造型,挺拔俊秀。外口沿飾兩道弦紋,間飾極細的云紋。頸部及腹部各繪山水紋飾,人行于其間,天上飛燕、水面泊船,充滿了詩情畫意。胎質細密堅實,釉面青亮,胎釉結合緊密,渾然一體。外底足為白釉雙藍圈,無款。青花呈色穩定,青翠靚麗,描繪山水極有層次,畫面具有立體感。
這種花觚在晚清光緒時曾被大量仿制,但仿品的胎、釉及繪畫的筆法都無法與真品相比,康熙青花素有“寶石藍”“翠毛藍”之美譽,從色譜上看那是最鮮艷美麗的藍色,用它描繪山水、花草,層次分明,突破了傳統平涂的單調。兼之胎骨似玉、釉汁青亮,康熙青花確實是“獨步本朝”,許多器物甚至可以與明青花的上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