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CES(國際電子消費品展)如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盛大舉行,可穿戴設備無疑是CES 2014上最耀眼的一顆新星。在大會開幕的前幾天,可穿戴設備可謂無處不在,大量產品集中發布,大型科技公司幾乎無一掉隊。
CES一直被喻為全球科技領域發展的風向標,大會上大放異彩可穿戴設備自然而然成為了今年的大熱。以Google和三星為代表的廠商,紛紛將目光投向可穿戴設備。不過,被寄予厚望的Google Glass市場反響平平,美國一家數據統計公司的數據表明,只有9%的美國人“渴望”去擁有可穿戴產品。可穿戴設備目前仍處于“可以穿戴”的階段,顯然實現用戶“愿意穿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與移動設備的火爆不同,可穿戴設備雖被寄予厚望,但表現差強人意。這與可穿戴設備并非剛需不無關系。以智能手表為例,怪異的形象的它無法媲美做工精美的傳統手表,取代智能手機似乎也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愿望。
智能手表與智能手機最大的區別在于,手機做“加法”,把一個個App集中起來,而智能手表則在做“減法”,是一個“去App化”的過程。一些常用的App功能可以硬件化,而不是滑屏解鎖再找到App,10秒鐘的時間因此耗費。智能手表需要盡可能去掉手機中App的殼,提煉出它的核心功能移植到手表上。
“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說:“可穿戴技術將像上世紀80年代的個人電腦和目前的移動計算及平板電腦那樣推動創新。現在有些人嘲笑可穿戴技術,如谷歌眼鏡,就像當年有些人嘲笑個人電腦和互聯網一樣。”
智能手環或重蹈山寨手機覆轍
咕咚手環被譽為中國版Jawbone Up,盡管飽受詬病,但依然在國內同類產品中鶴立雞群。近日咕咚網獲深創6000萬人民幣投資,這是自2011年獲盛大2200萬投資以來的第二輪融資。
毫無疑問,該消息對于國內可穿戴設備領域來說無異于及時雨,但記者并未在相關新聞報道找到“硬件”、“智能家居”等字眼。我們不禁要問,曾經高舉智能可穿戴硬件大旗的廠商為何忽然調轉船頭指向健康管理?
一家從事智能硬件、健康監測的公司突然表示自己不做硬件,改做健康管理,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布局平臺,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智能手環已成“紅海”。健康醫療類的可穿戴設備滿足運動達人、慢性病人的需要,算是比較接近剛需的一類產品,這也導致此類產品國內泛濫。
近日,一則關于深圳加工工廠即將放出百款智能手環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不脛而走,投資者只需貼個品牌即可上市。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山寨手機,還沒有找到用戶,價格戰就打響了,惡性競爭快速蔓延。
咕咚網創始人兼CEO申波去年接受《互聯網周刊》記者采訪時,信心滿滿表示,國內的競爭對手不過兩三家,并不能對咕咚手環造成實質性威脅。這句話放到今天就不再成立,不僅強敵環飼,更重要的是國內民眾對于價格的敏感度遠遠高于品質。誰也不敢保證,當價格戰打響時,用戶能做出冷靜的判斷。
咕咚網融資后改做健康管理平臺也就不難理解,在血雨腥風的智能手環大戰開始前果斷退出,以第三方的角度為智能手環提供硬件方案服務和數據服務,大有坐山觀虎斗的意味。
用戶習慣難養成
可穿戴設備不溫不火,很大程度由用戶習慣難培養決定,而非產品功能不足。大多數智能手環都有睡眠監測功能,慢性病患者隨時佩戴無可厚非,但佩戴手環入睡對健康人群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運動檢測產品同樣要畫個問號。此類產品能夠提供行走步數、距離、熱量消耗等數據,便于用戶制訂、完成運動計劃。其實這類產品在專業運動隊中早已普及,但它們對于普通人群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即便是在好奇心的慫恿下購買了此類產品,也很難保持高活躍度。
佩戴過Google Glass的用戶向記者講述他的切身感受,他強迫自己每天早上佩戴它,直至電量耗盡,而電量會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耗光。除此以外,生理上也會出現后腦勺疼在內的不同程度的不適,佩戴時眼睛右上方始終存在一個揮之不去的黑影。
可穿戴設備的水有多深
除了用戶習慣外,高門檻好比是擋在可穿戴設備面前的另一只“攔路虎”。人們往往認為價格低意味著門檻低,可穿戴設備的價格普遍低于移動智能設備,而智能手環又是可穿戴設備中最便宜的產品,進而得到了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特別關注。
通過咕咚網轉做健康管理平臺不難看出,智能手環的水真的沒那么淺。Jawbone作為智能手環的鼻祖風靡全球,在智能手環行業中頗有發言權。去年,Jawbone 先是收購舊金山創業公司 Massive Health 和波特蘭設計公司 Visere。隨后又斥資1億美元強勢收購BodyMedia ,該公司擁有14年生產健康監測臂環的背景 。
收購BodyMedia為Jawbone新增80余項專利,主要涉及多傳感器技術領域。而這一收購,也讓Jawbone的專利總數超過300。很難想象一個小小的手環擁有三百多項專利,可以說已經將智能手環做到了極致,同時樹立了同行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
無論是智能手環還是智能手表在硬件設計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產品的大小、形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成功,很難說服一個對產品外觀抱有抵觸心理的用戶。
硬件生產之殤
習慣快速迭代的互聯網公司總是在一板一眼的硬件生產面前顯得手足無措。知名自媒體人宗寧發表《我去年買了塊土曼表的被坑經歷》一文,稱已付款但一直未收到手表。該文章迅速得到相同遭遇用戶的響應,也將土曼手表推向了風口浪尖。
土曼在僅有設計圖的情況下,貿然開始預訂,無異于“空手套白狼”。低估產品生產困難導致手表設計、生產陷入被動趕工。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智能手表投入生產后面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土曼手表采用更具質感的鋁合金外框,整塊手表沒有用到一個螺絲,通過塑膠讓兩塊金屬卡住。其實,金屬塑膠結合技術已經相對成熟,HTCone的背蓋就是該技術的杰出代表。比亞迪、富士康是該領較為出色的兩家公司,二者在制作工藝上截然不同,比亞迪選用整塊鋁制作,富士康則是首先使用用模具把金屬抽離出來,隨后注塑塑膠。利用了化學原理讓兩塊不同的材料的金屬緊緊結合。土曼百達CEO汪衛表示,“第一批機器下線的時候很興奮,在裝配的過程中發生了金屬殼脫落的情況。”這也是導致土曼手表“難產”的眾多原因之一。
調查后發現,金屬結合存在一定問題,氧化后酸液順著縫隙滲入導致金屬殼脫落。盡管富士康在HTCone背蓋的制作工藝上頗有經驗,但由于手表面積太小,也出現了“陰溝翻船”的情況。
因為忽視硬件加工流程延遲發貨的不在少數,2011年咕咚網推出的“網絡健康秤”,忽略了工廠的加工流程,芯片供應不上,釀成了延遲發貨的苦果。最后,咕咚不得不為所有訂購用戶免單,造成百萬元的經濟損失。
申波表示,“這絕對是一次拿錢也買不來的經驗教訓。互聯網強調快速迭代,但是在我們自己快速迭代后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工廠等等,沒有考慮好的話,反而對快速迭代造成負面影響。”顯然,作為硬件加工生產的“門外漢”,互聯網公司還需要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