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北京街頭巷尾的花卉綠植次第都開了,一蓬蓬一叢叢一朵朵喧嘩得很,又是一年的演出季開始,呂思清也忙起來。
從新春音樂會到剛剛結束的“中國交響樂之春”開幕演出,呂思清在國家大劇院的這幾場開年演出里,最過癮的大概要屬跟譚盾、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的世界名曲音樂會,曲目包括《韃靼之舞》、《波萊羅》、門德爾松浪漫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其中的激情與戲劇性不僅是指揮譚盾十分擅長表現的,也是小提琴大師呂思清駕馭自如的。
初試啼聲驚世界
中國交響樂的成長,就是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家們學習的歷程。
鳳唳九霄,年幼的呂思清就帶著“難得一見的天才”、“杰出的中國小提琴家”頭銜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1987年,年僅17歲的他獲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震驚世界樂壇的同時也給他留下了太過深刻的印象:“那時候外國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你不僅是第一個東方面孔,而且是一個中國人”;再后來,他帶著演繹古典凄美愛情的《梁祝》走遍世界,用小提琴模仿中國拉弦樂器的特殊技巧,又糅合了西樂精彩的和弦,這曲中西融合的典范讓世人聽到了中國的聲音:“他們是真心喜歡,有時候是出于對異域音樂的新鮮,但有時候的確是在共通的音樂中找到了情感共鳴。”
在國際上,雖然西方交響樂還是絕對主流,但是像呂思清、譚盾這樣一批活躍于國際舞臺的音樂人,也在致力于演奏中國的曲目,發出中國的聲音。今年早些時候,作為澳大利亞各地慶祝中國春節系列文化活動的一部分,呂思清、譚盾與全澳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響樂團在墨爾本哈默爾音樂廳舉行了名為“當東方遇見西方”音樂會,當晚他們就獻上了譚盾自己的兩部作品:《琵琶與弦樂隊協奏曲》與《復活》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協奏曲,多次的合作并非偶然,他們對演奏和推廣中國音樂充滿期待和責任。
為人子到為人父
有這樣一條被廣為轉發的微博:“80年代,北京有個外地人用手抄樂譜,出版品質京城第一,冬天我看他抄譜的手都凍出血,問他為何要不停地抄?他說要賺錢供兒子學小提琴。多年后苦讀的兒子終于拿下國際小提琴比賽最高榮耀:帕格尼尼金獎,并成為名揚天下的小提琴家,他就是呂思清。”在自傳《往事如樂》中,呂思清深情追憶了只學過3個月的小提琴、從事文字編輯工作的父親,如何求借樂譜,親自刻鋼板、曬圖、油印,培養兒子的小提琴天賦。父親對這件事的專注和熱愛感染著全家人,每次抄好譜子準備油印的時候,全家老少齊上陣,分紙、刷刷子、裝訂,儼然是快樂的工廠。
歲月已逝,父親執著精神的言傳身教卻永遠留在了兒子心中。如今已經身為人父的呂思清,在深感責任的同時,也慚愧自己學不好父親的榜樣。“在浮躁的當下,這種堅持真的太難能可貴了,我也努力在通過自己的一點一滴去影響兒子,給他們講自己小時候8歲離家、獨立在外生活的事情,不過他們現在還小,可能有些還很難理解吧,所以只能從一些習慣培養起,比如吃飯的規矩、練琴的規矩等。”
問他會不會也像父親從前培養他那樣,從小把兒子往小提琴家的路上引領?呂思清的想法倒是開明得很:“音樂總是讓人愉快的,對一生都有積極影響,所以現在我會讓兒子練琴,但是至于他以后愿意從事什么,在于他自己的選擇吧!”
選擇,這和呂思清希望兒子具備的執著品格不矛盾嗎?年輕人在成長路上到底應該適時調整自己的目標,還是堅持自己的方向?“我覺得不矛盾,”呂思清毫不猶豫地說,“人要有足夠的經歷之后,才能有更多的選擇和更正確的判斷能力。有時候國外的教育好就好在它在青少年時期注重豐富他們的知識面和閱歷,當關注點該收縮的時候,才知道適合自己的是什么,該堅持的是什么。”
且堅持,且感恩
曾經師從眾多大師,也是呂思清傳奇的一部分。他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破格錄取,師從王振山教授,11歲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選到英國他創辦的天才音樂學校學習,19歲赴紐約朱麗亞音樂學院深造,師從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德羅希·迪蕾女士及姜康先生。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這些性格迥異的導師都被呂思清視為有益而重要的領路人,“他們在我不同的成長學習階段,采取了不同的、也是最有針對性的訓練。”年紀小的時候重視基本功和演奏技巧,在呂思清看來一點沒錯,王振山老師曾是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教學方式是典型的俄羅斯學派——嚴格又有計劃;在梅紐因,呂思清有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系統學習了英國文學、歷史、戲劇、美術、地理等十幾門功課,登山、演偵探、踢足球,除了見識古典音樂文化的豐厚,也給了他廣闊的知識閱歷、訓練了藝術家思維;而小提琴教母迪蕾的“散漫”教學,卻給了他很多啟發,對他演奏風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一步一個腳印,呂思清就這樣一路走來,碰到年輕人向他請教成為小提琴大師的方法,呂思清只好給他講一個并不好笑的笑話:一個年輕人在曼哈頓街頭迷了路,問老者怎么才能到卡內基音樂廳,老者說,很簡單,你只要刻苦練習就好了——付出,還是付出,別人聽到的都是2歲能夠哼唱哥哥拉奏的樂曲,4歲開始學琴的天才兒童故事,背后其實都一樣。
對于自己的成功,呂思清除了感恩,還是感恩。演出工作之余,他非常注重參與慈善和公益行動,多年前在英國梅紐因音樂學校學習的時候,學校會定期安排去醫院、養老院、孤兒院等地方演出;如今頻頻舉辦的講座義演,他從來都不加推辭,到時候準帶著琴趕來傾情出演。在呂思清看來,慈善或者說公益不能被稱為事業,不存在選擇的余地,而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