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讓“后進生”快樂地接受教育,教師的“牽引”作用至關重要。
關鍵詞:“后進生”;“牽引”;育人
作為一名教研員,我經常下基層聽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由于跟不上老師教學的節奏而注意力不集中的、無所事事的、各干其事的學生在許多課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些竟然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而老師似乎對這些學生又關注度不夠。我經常問一線老師,在教學過程最困惑的問題是什么,不論地域分布,不論學校強弱,不論學段高低,得到的答案卻是驚人的相似——“后進生太多”。由此可見,“后進生”的確是一個普遍而廣泛存在的共性問題。那么如何讓“后進生”也能快樂地接受教育,循序漸進,我認為教師的“牽引”至關重要。
一、牽引的方向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蔽艺J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在個性特點、智力水平與接受能力等方面本身就存在著差異,有的確實學慢,甚至學困,用這樣的理念要求老師未免有點苛刻。但是,作為教書育人者,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除了書本知識,老師還要明白“教什么”給學生,“教好”的標準是什么,這也正是我要講的“牽引”的方向。
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基礎知識教育,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基。老師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但首要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著力于學生高尚人格和堅韌信念的培養,學會做事先學會做人,這才是成就學生一生的根本,是學生受用一生的財富。
教得好的標準,我個人的理解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愉快發展。我曾經在不同的時間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問過一所職業中學的學生“最近學習怎樣,考試成績怎樣”的問題,被問及的學生大都是滿臉自信的笑容:“老師說我是最好的,老師說我是進步最大的,老師說我最近進步很大。”職業中學的學生,都是未達普通高中錄取線的學生,學習成績差是毫無疑問的,且不說他們當中不乏成才、成名、成功者,單是看那自信的笑容、陽光的心態、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能說這樣的教育,老師沒有教好嗎?
“后進生”,也許只是在接受基礎知識方面緩慢了一些,但是他們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天賦和才能,可能有熱愛勞動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作為老師,要做的是,放慢追逐功利的腳步,停下來等等這些慢節奏的孩子,傾聽他們的聲音,發現他們的亮點,用愛心和智慧引導他們的興趣愛好向全面發展、愉快發展的方向正遷移。
二、牽引的方法
1.培養“后進生”的閱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轉變“后進生”最有效的手段是讓他們多讀書。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無獨有偶,現今教育界傳為佳話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似乎注定平凡的學生身上締造了教育的奇跡,他使用的簡單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老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及學生的身心特點,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人物、事件為切入點,推薦并指導他們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章,為養成他們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打下基礎,從而引領他們走上愉快學習、愉快發展的道路。
2.增強“后進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后進生”之所以后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興趣,導致厭學情緒滋長,最后自我放棄?,F代教育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學生不愿意自己學,那無論如何也是學不好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對老師的話常常是言聽計從,老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要用愛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要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細微的進步,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讓他們愿意聽從自己的教導并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學習、去做事,最后變成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去做事。只要天天進步一點點,我們相信,“后進生”的人生一樣會綻放精彩。
3.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一方面,老師要通過家長會、家訪、家庭聯誼等多種形式及時與家長互動溝通,保證雙方都能隨時把握“后進生”的學習動態和思想動態,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于一些缺乏家庭關愛的特殊學生,老師要以師長與家長的雙重身份,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照顧。
另一方面,老師要倡導家長有意識地多閱讀一些教育類的書箱,學習一些教育方法,做到與時俱進,與孩子共同成長提高。我走訪過幾所農民工子女就讀的學校,校長和老師們普遍反映,剛入學時這些孩子也很聰明可愛,有一定的識字水平和運算基礎,但是隨著年級的提高,這些孩子的進步不再明顯,有的反而退化成“后進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沒有同步跟進。家長即使不能在知識方面輔導孩子,也可以在言行舉止方面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后進生”能夠成長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一個積極進取的人,那我們的教育就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佟麗娟.如何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