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生活化學科,它以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發展學生的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怎樣讓《歷史與社會》教學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教學走向生活,讓生活再現教學?就“攝取生活——教學實踐化”和“感悟生活——課堂生活化”做了初步實踐,達到了教學回歸生活的效果。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模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要想讓學生接受真正的教育,就必須過真正的生活。朱熹《觀書有感》中寫道:“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課堂教學必須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那么我們怎樣讓《歷史與社會》教學回歸生活呢?
一、攝取生活——教學實踐化
作為實踐活動的學科,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攝取課程資源,獲取感性認識,豐富直接經驗。因此,我作了一些嘗試,讓學生把實踐親歷中獲得的學習資源引入課堂教學。
如,學習《往來在區域之間》時,我帶著學生到社區商店進行調查,看看商店里出售的商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并說說產地在哪里。然后,讓學生就調查結果形成調查報告進行反饋。學生非常認真地把各種商品進行歸類、分析,發現在商店中本地產的只有“明珠牌”魚片、“帥馬”內衣,其他大多數都是外地產的,說明區域之間存在優勢互補聯系,也使我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個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區域之間交往的存在以及交往的必要性。這樣學生對于這課內容就有了感性的認識,那對于區域之間的其他交往,如文化、信息、技術、人才交流等就更能理解了。同時,也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和體驗了社會生活,讓他們認識到原來我們生活真是通過多種形式的交往,才會如此豐富多彩。
又如,在學習《溝通與理解》之前,針對課中的“代溝”內容,我課前交代讓每一個學生回家都幫父母做一件家務事,或者幫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并要求把做的過程和父母的感受寫下來,讓父母簽字后交給教師。第二天,大多數的學生都完成了作業。看了他們的作業,我非常感動。他們中的很多學生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很少真正地幫過父母,而這一次父母看到子女為自己做家務,盡管有打破碗、沒有洗干凈衣服的小插曲發生,但是都很激動。而學生都感到很慚愧,他們紛紛說:“每一次父母為我洗衣服、燒飯、洗碗、我都覺得這是父母的責任,是理所當然的事,有時我還會為父母沒有給我做好吃的、沒有給我買新衣服、沒有給我足夠的零花錢而大發脾氣,而我一次小小的付出卻可以讓我的父母激動上半天,到處夸我懂事了,我真的感到羞愧,我也感謝老師讓我有一次了解父母的機會。”當我把這些資料帶到課堂,讓學生體驗他們真實感受的時候,如何處理“代溝”就不再是純粹的理論了,他們都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了。
讓生活來教育我們的學生,讓生活來反映他們的思想,在生活的實踐中接受教育,這應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畢竟課堂中的很多內容不可能都在生活的實踐中完成,我們還需要課堂教學,那如何讓課堂教學也生活化呢?
二、感悟生活——課堂生活化
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豐富聯想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意愿去暢想生活,使學生感悟到的東西變成操作活動,啟迪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智能,使他們既生活在今天,又生活在明天,那如何使學生感悟生活,讓課堂生活化呢?
1.寫一寫,感悟生活
文字是奧妙的,一段生動、悲傷的文字可以讓我們落淚;一段理性、激昂的文字可以讓我們豪情萬丈;一段樸實、溫馨的文字可以讓我們感到溫暖。那么讓文字來表達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通過文字來感悟生活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如,在學習《尊重與平等》時,我讓學生寫一篇《媽媽,我想對你說——》或《老師,我想對你說——》,讓學生把自己對父母的期望,對教師的期望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學生在作文中紛紛訴說了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教師對自己的不理解,同時他們對自己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而這些作文讓家長和教師看了以后,父母也非常感慨:“是不是太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了,他們已經長大了,學會了思考。我們不能再把他們當作單純的小孩了。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而忽視了他們的真正需要。”父母也表示:“要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們,多與他們溝通,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去要求他們。”而教師看了學生的作文后也感慨道:“我們當教師的,只是一味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工具,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方法太粗暴、太單一了。我們也應該反思自己,如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讓學生寫一寫可以讓學生把對生活的感悟表達出來了,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理解。
2.畫一畫,認識生活
學生是富有創造力的,我們應該信任我們的學生,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但又有著孩子天真、浪漫的想象,讓學生畫一畫,用他們的天真、浪漫的想象去認識生活,不失為一種學習的好手段。在學習《身邊的故事》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本中“家庭、服飾等的變化過程”讓學生來想象一下住房、交通工具的昨天、今天、明天,讓他們用畫畫的形式來表達,并讓畫好的學生把畫交上來放到投影儀上讓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創意和想象。結果每個學生都大膽地想象、熱情地創作,他們的想象力和天才都得到最大的發揮,盡管畫得不是很標準,但是想象力之豐富讓我如此驚奇。如,蓋在空中的樓,造在海面上可以移動的樓,海底中的城市,地下的城市,可以海、陸、空三用的轎車……在畫畫中,學生的熱情與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他們也都感受到我們身邊每一件事物都在發生變化,它們都有昨天、今天、明天,它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促使它們變化的都是我們這群擁有智慧、膽識和想象力的人。
3.演一演,再現生活
把課本的相關內容排演成小品,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來再現生活,使學生接受生活的常識。如,在學習《尋求社會保障和緊急救險的規則》時,我把閱讀卡中的“安全小知識,火場逃生須知”編成小品讓學生來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課堂中進行表演,學生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當表演結束時,我問學生,誰的做法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學生分析得非常透徹,從而掌握了如何在火場中逃生的知識。
又如,在學習《當個人權益受侵犯時選擇》時,就課本中“王麗的遭遇”,我讓學生先在課前編好小品,上課時讓他們來表演。一個女學生拿出了在課間剪出來的幾雙鞋子,貼在黑板上,開始表演起來,一場關于“買鞋”的糾紛就這樣展開了。表演后,我就根據這個小品讓學生分析:小品鞋店老板的錯誤在哪兒?王麗的什么權利遭到侵犯?怎么樣追討?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了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自我保護的意識。同時,演一演也是學生好動的天性,他們喜歡表演的個性得到了展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盡管這只是我教學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卻讓我思考,我們的知識不應該是藏在象牙塔中的擺設,它應該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能指導學生的生活。其實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在交友中,在學習中都會有困惑,有煩惱,當我用《歷史與社會》中的知識去指導時,他們往往會說:“老師,真沒有想到這門功課還挺有用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時空都蘊含著教學的意義,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的“情境性”教學中得以快樂地成長,讓我們的《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在生活化的天空中飛翔,讓我們的生活化教學熠熠生輝吧。
參考文獻:
吳生標.構建初中歷史生活化課堂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1(88).
作者簡介:竺紅娜,女,1974年11月出生,就職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展茅中心學校,研究方向:初中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