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進入初三,學習緊張,對化學有一種恐懼感,在第一堂課上,教師就要讓學生的精神放松下來,感覺到學習化學的樂趣,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開始化學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在第一節化學課上的教學實踐,從實驗、生活中的化學、多媒體演示等幾個方面討論了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喜歡上化學課,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化學課;初中;興趣;第一節課
萬事開頭難,學生剛升入初三,對初三的緊張學習有一種心理上的壓力。而化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在初三才開始開設,學生將在繁重的學習中迎接一門新學科的到來,他們的心里充滿了好奇,也有著恐懼。而教師的第一節課,就是要將學生帶入一門全新的課程,那么引起他們的興趣,消除對化學課程的疑慮甚至恐懼,并對未來的化學課程和活動有一個美好的期待,為初三的化學課程打好堅實的基礎是很重要的,也是每個初三化學教師都要研究的重要課題。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一開啟化學的大門,就要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化學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是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是引人入勝、富有魅力的。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對如何上好第一堂課有一些深刻的體會。
首先在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這就叫“效在課上,功在課前”。在課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呢?第一,精心設計教案,在教案設計過程中,要把第一節課的教學難點定在激發興趣和樹立信念上,為此可以把整堂課的程序設計成:制趣—實驗—自學—辨析—立志。第二,除了在備好課外,還要備好學生,對班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方面要有大致的了解,要在上課期間配合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以便防止在提問過程中出現學生卡殼的現象,從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思維敏捷的學生,可以提一些稍高層次的問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心理。
課前的精心準備只是一個開端,接下來就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體驗到化學的魅力和學習化學的無窮樂趣。
一、利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課堂上,我先拋開書本,做了個趣味實驗:把先準備好的手帕,用坩堝鉗夾著,放在酒精燈上,只見手帕被火焰包圍著,用手一抖,火焰滅了,手帕一點都沒燒著,學生從一開始的驚呼,到后來的驚訝,讓他們都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好像都有點不敢相信。我又把課前準備好的用稀硫酸畫好一只小貓的白紙,用吹風機吹了一會兒,一只可愛的小貓浮現在紙上,學生又驚呼起來,覺得非常的神奇。大家對此充滿了好奇,都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我告訴他們,這兩個小實驗等學習了“燃燒與滅火”和“常見的酸”這兩部分內容,就知道是什么原理了。好奇是興趣的開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興趣,我又準備了兩支試管,一支裝了澄清石灰水,另一支裝了自來水(量相等,都為無色液體),請了兩位學生上來,用吸管向試管中吹氣。結果,一個試管變渾濁,另一個試管還是澄清的。學生這時就發出了疑問:同樣的“水”,為什么吹了氣后會有不一樣的變化呢?于是我及時引入一些化學知識:無色透明澄清的液體不一定就是水,變渾濁的那個試管中裝的石灰水,它遇到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就會變渾濁了。這個知識等學了“奇妙的二氧化碳”就明白了。通過這幾個實驗,大家對學習化學都有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學生知道自己能參與實驗,興趣就更高了。也讓學生明白,化學學習中,實驗是基礎。做好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利用原理解釋現象,最后得出結論是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
二、利用生活中的化學,提高學生的興趣
任何知識,只有和生產、生活相結合,才會有活力。生活中有許多現象是和化學有關的,學習了化學,能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物質,能指導我們合理地利用資源,更能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就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源泉,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問題發現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問了學生一些問題:在下面條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家人會在水中放一些鹽,這是為什么?家里人喝糖水的時候,為什么用熱水沖比較好?廚房油膩的碗為什么用洗潔精洗的效果比用水洗好?家里做菜為什么用鐵鍋的比較多?鋁鍋表面為什么會變暗?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都想知道為什么,于是我趁機指出,只要大家學好了化學知識,就能解釋這些問題,還能幫家里解決一些問題。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有了學習的初步目標。
接著,讓學生一起來幫忙解決一個問題。書本第3頁的“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一起扮演警察叔叔,幫倉庫管理員,抓住這個“偷”化肥的“兇手”。協助學生先分析案情:夏天天很熱,沒人進倉庫,化肥變少的那個包裝袋沒密封,室內有刺激性氣味。尋找線索:沒有外來客偷走化肥,是化肥本身有什么變化?我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來分析下,讓學生推舉一個代表和我一起做“碳酸氫銨受熱分解”的實驗。一邊用加熱來模擬夏天的天氣,一邊讓學生認識一些實驗儀器:蒸發皿、酒精燈等,并講述一些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逐漸滲透一些化學實驗知識。過了一會兒,坐在前排的學生就聞到了刺激性的氣味。和我一起做實驗的學生發現,化肥漸漸地在減少,不多時,化肥就都沒有了,蒸發皿變空了。學生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化肥不是被偷走了,而是在受熱、又沒有密封的情況下變成了其他的物質“消失”在空氣中了。于是我提問:那怎樣保管才能不讓碳酸氫銨化肥消失呢?學生立即討論起來,最后得出結論:要密封,放在陰涼的地方保存。通過這次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知道學能致用,學習化學,不是因為有趣,而是因為有用。把學到的化學知識用在生活生產中,為社會服務,才是真正目的,更激發了學生學好化學的決心。
三、通過多媒體的演示,鞏固學生的興趣
多媒體作為一個新教學平臺,在課堂中體現出了它的優越性。在化學教學中利用好多媒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第一節課中,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物質的微觀結構。如,國際上借助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在銅表面上鑲嵌了48個鐵原子的圖像,還有我國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圖像、放大的雪花晶體等。讓學生了解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現象,讓學生感到物質世界如此奇妙,如此精彩。更對以后的學習充滿了興趣,為學好化學奠下了心理基礎。
四、了解一些化學家,加強學生的興趣
利用名人效應,加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在第一堂課中,我會介紹一些化學家,講述他們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例如,對相對原子質量做出新標準的張青蓮教授、對我國純堿生產做出劃時代貢獻的化工專家侯德榜、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等等,讓學生了解在他們學習科研路上的艱辛及克服困難的頑強精神,了解他們對自己的國家甚至是世界的貢獻,在加強學生興趣的同時,為學生指明了學習方向,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精神,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化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學習化學不但要細心,還要專心,更要有恒心。并告訴學生,雖然在初中只有一年的時間學習化學,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相互幫助,一起克服困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才能學好化學這門課。
五、拓展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興趣
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化學貼近生活,我們遇見的、用著的,都是與化學有關的。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在第一堂課結束后,我布置了一個回家調查:“找找在廚房中有哪些化學物質,叫得出它們的名字嗎?看看蠟燭由什么制成?燃燒的蠟燭是什么樣子?試試把蛋殼放在食醋中,有什么變化?”學生通過找、看、試對自己身邊的化學物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加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對化學的興趣更濃厚了,對以后的學習也充滿了興趣和信心。
總之,第一堂化學課上得生動、有趣,會讓學生終身難忘。他們會記住是這一節課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絢麗的化學世界的大門。上好第一節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要繼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體會學習的愉快,才能學好化學,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克勤.化學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08.
[2]王鑫.開學第一課滲透STS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1).
作者簡介:徐潔,女,1974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熟市莫城中學,研究方向:中學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