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英語教學為學生英語基礎的培養和未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2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設計,更加注重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對小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2012譯林版小學三年級上下冊英語教材編寫和設置的特點,對其人文性進行重點分析,并闡述如何在教學中促進人文性,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關鍵詞:2012年譯林版;小學三年級;英語教材;人文性
一、人文性的涵義
人文性是一種追求健康、進步、發展的文化,它是一項尊重人們心理需要、關懷人、尊重人、注重公平和個性化的文化。
2012年譯林版小學三年級英語教材無論在單詞量、書寫量,還是在語言運用上都有較大的增加。這體現了當代英語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發展方向,即以人文關懷的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英語靈活運用能力。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關懷和尊重。
二、2012年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人文性分析
1.關注學生心理需求
從總體來看,2012年譯林版小學三年級英語教材具有較大的變化,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化的需要,具體如下:
(1)將小學生語感、應用能力、學習興趣的培養作為教材編寫的主要目標。從三年級上下冊的課本能看出,新教材中添加了較多的卡通畫、小游戲等,這充分關懷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習,不但會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還會提升其學習的效果,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Bobby和Sam漫畫故事在全文都得以貫穿,更是體現出新教材設置的趣味性。
(2)教材的內容設置形式發生變化。新教材在內容設置上更加的多元化,從形式上來看,有制作、游戲和扮演等。多元化的教材內容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有更多的選擇,通過寓教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各項活動中開心的玩耍、積極的運用,培養其主動學習、思考和運用英語來溝通的能力。
(3)將聽和說作為教學編寫的重點。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讀和寫難度較大,但是聽和說可以重點培養,為今后的讀寫打下基礎。新教材本著聽說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編寫思路,設置了較多的聽說和情景練習環節。這種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讓學生的語感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2.凸顯語言的靈活運用
在新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板塊和結構層次較為清晰,相互間的關聯較為縝密。其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通過協作、體驗、溝通、探索的方法,運用自身的語言能力和完成學習要求。同時,新教材各個環節的設置可以在教師和學生間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關懷、互動機制,幫助教師及時地更正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視野的拓展、心智的發育健全等。經過多元化的語言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會得到全面的提升。
3.加強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訓練
新教材加強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訓練,這是新教材和老教材區別最大的地方。加強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訓練并不是對學生不管不問,而是要求教師要更加重視對學生主動學習的關注。新教材的一些環節設置力圖讓教師降低課堂的干預力度,為學生留下更大的自主空間。新教材中的Fun time環節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地設計、組織游戲環節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我總結。又如,在Ticking time環節中,讓學生對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及時掌握自身的學習動向,并進行反思。雖然總結和反思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新教材的這一設置已經充分說明了其對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重視。通過這種手段,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會有較大的提升。
三、如何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
當前的英語教育要求教師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運用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英語能力。因此,如何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成為小學教師需要面對的課題。筆者基于自己對新教材的理解,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1.教師要加強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不斷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在注重對學生性格、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的條件下,教師還要積極地建立公平、和諧、包容、理解的師生紐帶,促進學生在寬松的學習氣氛中快樂地成長。另外,為了保證教學的人文性,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業務能力、溝通能力、理解能力、師德等個人素質。作為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和實施者,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其人文素質對教學的重要性,才會有目的地去提升其各方面的道德素養和素質,推動人性化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師活動中要有意識地進行人文滲透
新版的英語教材內容雖然較為淺顯、簡單,但在教材的內容設置上,引入了大量的文學、歷史、神話故事、生活小事等。這些元素的引入體現著英語國的傳統文化、人文價值觀和宗教等。所以,小學教師要在讓學生理解的前提下制訂科學、可行的教學規劃,把人文理念和知識潛移默化地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路徑
課堂的教學是小學生獲得人文素質的重要路徑。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將人文性充分發揮出來。具體來說:(1)教師要充分掌握不同的英語教學方式和特點,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個性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2)在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和應用的今天,教師還要將多媒體技術積極地實施到實際教學中。另外,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科學引導,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糾正錯誤,以人文性的手段促進小學生的學習。
4.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實施人文關懷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一直都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科學的引導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的引導工作,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心理需求。由于客觀原因,學生在學習速度、認知、性格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是學生作為個體的根本特征。教師在實施學習的時候,切不可使用“一刀切”的教學手段,要尊重學生的需要,針對個體的差異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5.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對學習的評價是教學人文性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堅持人性化、人文化的評價理念,結合每位學生的特點,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科學評價。在過去,很多教師將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評價標準,這不但限制了教學人文性的發展,還對學生學習的動機、動力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考試結果的基礎上,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用動態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通過這種手段,可以端正學生學習的動機、態度和方法,促進其情感和成績的雙豐收。另外,教師還要將社會、家長、學生個人加入到評價的環節中來,促進學習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這種辦法可以讓學生信服,讓家長放心,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通過英語的學習,對于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在當前教學體制不斷改革、教材不斷更新的基礎上,教師要本著為學生提供人文性服務的理念,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為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歐陽旭.關于英語新課標中知識和技能目標調整的思考:兼談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J].江蘇教育,2012,36(31):25-26.
[2]李磊.譯林新版《英語》三年級上冊Ticking time板塊[J].小學教學設計,2012,36(27):34-38.
[3]李瑩.小學英語“人文性”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0,24(17):26-27.
作者簡介:金月歡,女,1984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