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空間思維是地理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引導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從地理的視角看待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實施地理空間思維的熏陶與教育,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去追尋地理思維的軌跡,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地理思維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空間思維能力;培養
空間思維就是通過具體形象、表象來思考,表達上升到抽象的一種思維活動。它不受點、線、面的約束,可以“立起來思考”一切問題的方式。在地理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多基于空間概念的理解。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識部分,許多學生若不能進行地理空間想象,就不能準確記憶,更不用談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了。因此,營造課堂教學活動的地理空間思維氛圍、挖掘空間思維因素、激勵學生的空間思維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勢在必行。
一、地理學科在培養中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中的作用
1.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
如今,國民素質的培養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而國民素質的培養則主要通過中小學的教育培養進行有效的實現。讓中學生通過學習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使他們從小得到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地理學科的學習,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格、公民意識、全球意識等價值觀念,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空間思維屬于形象思維,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空間思維可以極大地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和延伸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為培養人的空間思維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現實和可能,這有待于我們教師有意發現和充分利用。例如,地理教材中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圖片,這一幅幅美麗動人的景色,深深地印在學生腦海里,就形成一種空間景觀,利用這種形象、表象的思維進行地理教學,能促進學生形象、表象思維升華到空間思維,進而提高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再如,如果地球不會自轉,是否還會存在晝夜交替現象;如果板塊運動的方向始終不動,亞洲與北美洲的距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大陸漂移假說也是空間想象的結果之一……所有這些假設以及開放的答案都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學生展開空間想象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1.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加強空間思維訓練
在現代教學手段的作用下,不少自然界的抽象事物可以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人們擴大自己的視野。在許多的教學設備中,以計算機多媒體的作用最大。利用它,就可以把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在電腦屏幕中演示出來;同時還可以把地球上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顯示出來;甚至可以模擬出大陸漂移的過程……而這些問題,很可能是地理老師費盡心思,也很難講透,但是通過這一教學手段,就可以快速奏效,同時還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2.利用板圖、板畫、板書,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與地理語言教學藝術配合,教師可以采用邊講邊畫的形式畫出示意性草圖,把地理事物與虛擬的空間結合起來。這既符合地理學科的特點,也符合認識、識記、記憶、注意等心理活動規律。如,在談到地球公轉時,就可以采用這一思路,為學生提供一個實際的教材。從某個角度來說,這種草圖比其他的教學手段好得多,由于通過繪畫,有助于學生想象出這一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當然,在課前如果發給學生空白圖,讓學生準備好彩筆,在上課時老師與學生共同畫,這更能加深了學生的興趣,提供豐富而穩定的信息儲存,提高學生對地理現象的認識,進而促進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形象再造和知識的升華。
3.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想象空間
較之于現實地理事物而言,教具可以把地理事物或現象放置于學生的視覺范圍內,形成表象,從而構建出科學的地理概念,以提升其空間想象能力。教具主要有教學掛圖、示意圖、地理模型等。其中,教學掛圖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自己把握的虛擬空間,從而開展豐富的想象;示意圖則有助于理解某些具有動態發展的地理現象;圖片資料、模型、模具則可以從表象上認識地理事物。如,在教學《地球儀》時,如果老師把地球儀帶到教室或把地球儀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地軸的概念、經緯線的特點、海陸的分布等就直觀有效得多。又如,在教學《地圖》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讀圖,引導學生找到自己家鄉所在位置,進而理解怎樣來判讀地圖和理解一些主要概念,如,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河流山川……
因此,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最大限度地、創造性地利用各種各樣的直觀教具是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中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緩慢過程。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有意引導學生和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系統科學的地理知識技能,為將來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葉元超.淺談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03).
作者簡介:劉鶴林,就職于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地理教師,中學一級。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