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的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多元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要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同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改進教學方法。
二、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案例一:
在講述“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時,當我說到“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他先后七下西洋,到過亞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后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等遠航要早半個多世紀。”一位學生站起來問:“老師,為什么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未能像哥倫布等人的航海那樣導致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呢?”學生的突然提問一下子打亂了我的教學思路,也使我為之一驚,七年級學生就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確實不簡單。我當時只回答:“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與亞非各國建立政治、外交關系的政治目的,因而缺乏地理大發現的強大動因。”回答完學生的問題之后,我覺得回答不夠完整,說服力不強。然后對學生說“這個問題老師回答得不是很好,回去之后,不妨都去查閱相關資料,然后以史料為依據得出結論。”
經過大家共同努力,找到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原因之一是,明代的中國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當時的中國資本主義剛處于萌芽狀態,因而,遠航缺乏地理大發現的經濟動因;原因之二,鄭和下西洋雖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但每次遠航不僅沒有像后來歐洲航海家的遠航那樣帶來巨大的利潤,反而耗資巨大,致使鄭和航海被某些政敵指責為“弊政”,再也無法持續進行;原因之三,明朝時的中國,地平的大地理觀根深蒂固,否定了環球航行的可能性。
教學反思:
學習中的問題是探究的驅動力。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于“你教我學”“你講我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教師憑著多年的經驗吃老本就行了。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學生很容易從學校外部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他們接觸的東西多、知識面廣、思維較活躍,隨時會提出一些熱點問題或是閃爍著創新火花的問題,當然也會有偏題、怪題。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需要不斷充實自己,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還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拓展新視野,勇于創新、積累、總結、提高。一旦學生突發奇想提出問題之后,便能夠及時、準確地回答出來。同時,老師不是萬能的上帝,不可能無所不知。老師在課堂上要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因為老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個協調者、一個促進者,其作用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營造一個良好學習的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案例二:
在講完“鄭和下西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鄭和是我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偉人,以其七下西洋的壯舉而名揚天下,永載史冊。其中,“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價值歷來眾說紛紜,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隨后我說:“今天就布置這個課外作業,請同學們課外收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下周我們將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課后學生通過書籍、刊報、上網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積極準備。到了下周的歷史課堂討論中,學生興致很高,踴躍發言,各抒己見。
生1:鄭和下西洋目的是為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貿交流和友好的往來。比如,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大量輸往海外,受到當地人的普遍喜愛并接受。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香料、寶石、珊瑚、胡椒以及藥材等特產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從而促進了中外交流和友好的往來,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系。
生2: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并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采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這種貿易產生的后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后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生3:尋找建文帝下落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因為建文帝下落不明始終困擾著明成祖,有傳說建文帝已經逃亡海外,若果真如此,那豈不是禍根!因此明成祖派鄭和出洋追查,以絕后患。
生4:我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既然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了臺,即使他逃到國外又會有什么能耐?這些情況朱棣也應當明白,因此決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再說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
生5: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完全是為了“耀兵異域”,別無他意。明成祖雄主野心,就是想通過揚威的壯舉,達到震懾與籠絡海外諸國來朝受封的目的。
生6: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打開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初,太祖實行“海禁”,明朝與海外關系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于是,走私活動非常猖獗,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明成祖上臺后決定改變這種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系為首要任務的。鄭和七次遠航歸來,海外各國已與明朝建立了廣泛的外交關系,來華使節盛況空前。
生7:鄭和受遣一再遠航,既有政治目的,又有經濟目的。明成祖憑武力強占了侄兒的帝位,自知“奪嫡”聲名不佳,遣使出洋宣武異域,使萬國來朝,并安撫或鎮壓那些逃居沿海島嶼和海外的不愿與他合作的臣民,自然不失為提高國際威望和鞏固統治的積極措施;另一方面還可以打開一條通往西洋諸國的海上航道,擴大明朝官方的對外貿易市場,用中國精湛的瓷器、綾羅綢緞等手工業品,去換取外國的香料補藥,奇珍異寶,以滿足王公貴族的奢侈享用,這從鄭和統率的船隊被稱為“寶船”或者“西洋取寶船”,即可得到證明。
生8:鄭和下西洋的使命應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有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后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辟新的航道等。討論中,發言的同學相互爭論,相互質疑,氣氛很活躍,其他同學也聽得津津有味。
討論結束后,我高興地告訴學生,爭論的結果并不重要,關鍵是你們已經掌握了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探究式學習法,嘗試經歷自己搜集史料,自己組織加工,然后形成自己觀點的學習過程。如果能在學習中保持探究的熱情,我們一定會樂在其中,受益匪淺。
教學反思:
首先,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是“教師為本”。學生唯教師的話是聽,在學習上一直處于被動狀態,久而久之,學生遇到難題不是自己設法解決,而是等待教師給出答案。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入,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問,主動學習,勤于動手,樂于探究,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
其次,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其主導作用體現在結合章節的教學目標,提供史料,以史料和問題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學生則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史料去體驗歷史情境,解釋歷史現象。這樣,在學生史學意識形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教師的意圖和觀點,學生難以形成自己獨立的史學意識和觀點。能否創設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嘗試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史料,并從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學會通過史料來解釋歷史現象,形成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這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本案例探索的一次嘗試。
作者簡介:張道龍,男,1972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滄溪中學,研究方向:歷史教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