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的《社戲》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寫的一篇小說。《社戲》中的美到處可見,它不僅令魯迅留戀,更令我們陶醉。我在“先學后教”的模式下進行分組討論文中的美點,在我的引導與學生的探究下歸納梳理出以下“美”來:
美點1:那情——自然淳樸
平橋村,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江南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較少受世俗的侵染,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在那里,和一群年紀相仿的小伙伴是好朋友,可論起行輩“我”最少是叔子,有幾個是太公,然而即使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不會說“我”“犯上”;伙伴們“偷了豆”不但沒受責備,第二天豆主人還親自送更多的豆來讓“我”和家人嘗個夠。總而言之,平橋村的村里村外都充滿了自然的淳樸的美,平橋村是“我”童年時代的樂土,也是難得一見的一方“凈土”。
美點2:那人——純真的本色
雙喜聰明伶俐、自信能干、善解人意、有組織和號召能力,且 撐船技術高超,是弄潮好手。除此之外,他頭腦聰明,“我”下午沒能去看戲,看戲回來的少年們“都嘆息而且表示同情”,這時,雙喜“提議”用八叔的大船,并擺出了不出事的三條理由。他打包票使得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可見雙喜聰明伶俐、見多識廣。看戲時,鐵頭老生的筋斗并未翻,“我”很失望,這時雙喜安慰“我”: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很擔心”的事發生了,老旦真的唱個沒完,雙喜便果斷下令——走;深夜歸航,途中“偷豆”,雙喜勸阻大家不要再多偷阿發家的。又可見雙喜有耐心、善解人意、有組織才能、號召能力,有魄力,也能為他人著想。阿發,憨厚、無私,毫不猶豫請伙伴們“偷”自家的;桂生,機靈、勤快,樂于助人,買不到豆漿給“我”解渴,就跑去舀一瓢水來代替……
六一公公寬厚、淳樸、好客、熱情。豆被偷了,只是輕聲細語地說:“雙喜,你們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吧?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請客?——這是應該的。”言語中除了折射出他愛惜勞動果實濃濃的惋惜之情之外,看不出他對小鬼們的半點責備之意!并且還親自“送豆”,足見其并不吝嗇,而是熱情好客。
美點3:那景——獨有的神韻
平橋村到趙莊不足五里路程的沿途風光如詩如夢。作者對景物作了細致的體察,借助各種感覺器官,展現江南別樣的景致。聽!滿載快活笑聲,航船夾雜著激水的聲音;看!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瘠似的遠遠地向船尾跑去,夜色朦朧在水汽了;香!左右一片碧綠的豆麥田地,豆麥和河底的水草發散出的清香,夾雜在水汽中撲面地吹來了;饞!豆田里的羅漢豆正旺相,一個個脹鼓鼓的豆苞簡直令人饞得直流口水……不知不覺,船已經駛進一個松柏林,高大蔥郁的松柏樹,蹲著的石羊,作者分別借用聽覺、視覺、嗅覺、觸覺以及由景物觸及心靈而生的感覺將江南水鄉處處洋溢的獨有特色與神韻,處處充滿著如詩如夢般的美景描寫得多么細膩生動!
美點4:那戲——永恒的回憶
那戲咿咿呀呀,其實最無趣。看的伙伴們昏昏欲睡,但看戲時有伙伴的陪伴,童心的和諧,特別是歸航來野趣的溫馨,“那夜的戲”因此便變成了無法再看到的好戲;“那夜的戲”里有一群少年作渲染,童年的快樂、甜蜜,也便變成了永恒的回憶。
美點5:那豆——別樣的風味
那豆并不是無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們齊心協力做好的,因此便變成了無法再吃到的好豆。普通的豆,一旦與自己某種懷念和向往的情感連結在一起時,情趣便誕生了。“那豆”好,好在“豆”里有農家小朋友的和諧親密、樸實真摯;好在“豆”里有摒棄了京城的污濁,置身于水鄉的神韻風致;好在“豆”里有難忘的鄉間生活,自由快樂的空氣。那豆,具有別樣的風味!銘記“豆”本身就帶有懷念的意味,這懷念是對往事的回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附:板書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把美育貫穿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語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美學系統。語文學科教育若缺乏對美的教育,將是貧乏的教育。就僅僅拿教材來說,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我們可以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準確創造美。這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行語文教材中,不乏文質兼優、字字珠璣的佳作,也不乏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都具有豐富的美的因素。語文教師自己得先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文中的美來,要“借”學生一雙慧眼,要引導審美的主體——學生提高眼力、有所發現。
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審美這項富于情感性的活動,能強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審美過程中,發現了美的內容,受到了美的熏陶,必然會激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使語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能不讓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深刻地反思。
作者簡介:孫建瑞,男,1970年2月出生,本科,現就職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第三中學,從事初中語文教學近二十四年,在作文教學和高效課堂研究方面有一些收獲。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