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因語文閱讀教學的復雜性和策略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仍有研究的必要性。課題組就以偏遠民族地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研究,特別關注貴州省黔南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問題,提出評價標尺,進而根據課題組調研的情況提出一些相應的策略,以期為偏遠民族地區一線教師提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偏遠民族地區;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標尺;有效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問題似乎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人們認為學者們提出的具體策略對一線教師來說指導性并不強。究其原因一方面和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有關系,很多人認為語文閱讀學習的內容復雜多樣,有靜態的知識掌握,有動態知識的使用,有品德陶冶的要求,有精神世界的豐富與發展等,這使得語文閱讀學習變得復雜,也影響閱讀教學變得復雜。另一方面,研究者們根據自己所觀測的視角提出策略,也許不一定具備普遍推廣性,因而不被人們接受。
為此,我們課題組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開展就地調查研究,深入各個小學閱讀教學課堂發現:在新課程改革進入貴州黔南偏遠民族地區推進與實施近十年時間里,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況令人擔憂。那么,如何改善這些現狀,提高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呢?為此,課題組在調研的偏遠民族地區小學開展了一些嘗試,針對上述幾個問題,提出偏遠民族地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標尺和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偏遠民族地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評價標尺
有效教學的一個根本目標就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對于偏遠地區的小學生來說,首先,教師要有對象意識,要確立學生的獨立個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其次,教師要有“全人”的意識。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目標是以學生學會閱讀為具體目標,以學生熱愛閱讀為終極目標。
具體來說又有幾點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閱讀有興趣能為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內在條件,且因為興趣就會減輕學生的疲勞感,因而閱讀教學的有效展開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興趣的關鍵是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具有的閱讀背景知識關系情況,正如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提及的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那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每個學生在進行閱讀前有一個心理圖式,我們可以暫且稱為學生的閱讀背景知識貯備狀態,當學習內容低于學生的閱讀背景知識貯備狀態,學生對閱讀無興趣,因為這些是學生本來已知的內容;當學習內容高于學生的知識貯備狀況時,學生也沒有興趣,因為在其閱讀背景知識儲備中找不到與之相關的內容,無法理解,如果教師硬生生地灌輸給學生,學生遺忘較快,達不到效果。只有基于學生已有的閱讀背景知識來進行閱讀教學,才能使學生對閱讀的內容產生興趣,學生借此能通過分析、思考達到理解的水平,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2.以學定教,以教導學
新課程理念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成為學生閱讀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對話者。教師不再是權威話語權的文本解讀者,而是與學生、文本等進行對話的眾人之一。
我們提倡當學生自己能夠閱讀和思考的時候,盡量相信學生具有這樣的能力,在閱讀中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問題發問,啟發學生思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師不可能替代學生閱讀,分析和思考,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閱讀課堂上智慧的閃光點,基于學生獨立閱讀后的情況不斷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閱讀教學預設,改進在閱讀教學中的進程,是指適應學生閱讀理解需要,保證閱讀向有效方向發展。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使得學生在課堂有限時間里學會閱讀,是需要速度、理解、記憶等一體的閱讀能力保障。閱讀教學不是把現成的閱讀材料教給學生,或把閱讀材料的內容逐字逐段梳理,而是把閱讀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面對更多文本時有能力、有方法、有策略地完成閱讀,使學生具備終身受用的方法。從課標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大體包括朗讀能力、感知力、理解力、鑒賞力、遷移力、創造力、選擇力、思考力、想象力、記憶力和實效力等方面,這些閱讀能力都是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具備的。
4.教師要具備反思意識
一堂有效的閱讀教學課離不開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的過程。偏遠民族地區的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全面深入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不斷追求: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我的教學課堂更有效,這樣的反思和追問會引起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課堂關注,同時也會引起教師關注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的表現,準確把握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的表現,及時找出問題的癥結,改進和調整教學,為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依據。
三、偏遠民族地區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有效的策略
若使民族地區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有效,其策略應該分板塊,逐一攻克。
1.教師自覺反思
為了讓老師能夠自覺反思,課題組做了一次嘗試:結合偏遠民族地區教師對“課標”認知不足的問題,我們分別在三都縣、平塘縣、荔波縣、獨山縣以及都勻周邊學校挑選了近百名校級骨干教師分別參與一次試驗,試驗有如下要求:
(1)試驗的課題是擬定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篇文本《竊讀記》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被試人員當中有的被試者上過五年級,有的則沒有上過。
(2)被試人員除了本冊課本外,沒有其他任何輔助材料,即沒有教參,不能上網。
(3)要求被試人員先自行設計,再和同伴商量,調整修訂。
(4)將老師們擬定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存異去同。
起初教師們大多持觀望狀態,在課題組的引導下,大部分教師在5~6分鐘左右,開始參與其中。經過30分鐘左右大致列舉了10條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會寫7個生字,會認14個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我”竊讀心理活動描寫。
(4)默讀課文,學習本課心理描寫的方法。
(5)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6)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段落大意。
(7)勾畫文中心理活動的句子。
(8)說說竊讀的感受,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9)理解讀書的意義和樂趣。
(10)讓學生仿寫竊讀記。
寫完十條之后很多老師都表示,雖然列舉了十條,但是具體教學什么內容,在潛意識里面還比較模糊,于是課題組順勢引導查看“課標”對第三學段閱讀理解的要求,教師們發現自己擬定的有些教學目標要求高于“課標”要求,有的又低于“課標”要求,加深教師們對課標的認識,學會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準備過程。
想要在閱讀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有效地實施教學,需要制定出緊扣教材內容且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定位來源新課改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和語文課標對閱讀教學要求的理解,具體來說就是要抓住閱讀材料的核心內容和核心點,擬定教學目標、重難點、疑點,運用閱讀教材中的真摯情感,鮮明的形象,完美的結構等吸引學生,克服教學隨意性、盲目性,使課堂教學井然有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2.準確把握教學內容
作為偏遠民族地區的教師,受到各個方面條件的制約,對“課改”的認同感較低,常年一線的教學工作,讓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也造成隨意性較強,在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方面顯得力量不足,也是造成學生對閱讀教學興趣不高、學生閱讀能力欠缺培養的原因。因此,教師應研習文本來確定教學內容。
潛心研習閱讀教材中的文本,發現文本隱含的核心價值,預估自己在閱讀教學中要教的內容。但是教師在文本研習的過程中也是讀者,因此要篩選出閱讀過程中運用的能力,結合教師的個性化解讀,結合教材和課標要求審核預估教學內容的合理性,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然后擬定閱讀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接著,教師在閱讀文本,確認閱讀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是否“切入文本的精華、精髓,并聚焦在關鍵詞句等核心上”。
除此之外,教師關注擬定的教學內容是否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能否促進學生學會閱讀。雖然教學內容要基于教材,但是也要靈活多樣,引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其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結合學生需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內容,增大學生的參與面,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
3.了解學生的閱讀心理
葉圣陶認為:閱讀時候的心情也得自己調攝,務需起勁,愉快,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一種好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面對甘美膳食時似的,才會有好成績。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閱讀活動的成書狀態和準備狀態,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會廢寢忘食,這也是保證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對于偏遠民族地區的學生來說閱讀的材料較少,閱讀智齡不高,沒有形成良好的語感、體驗、感受,會影響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的發展。教師要幫助學生訓練獲得其閱讀智齡,給學生準備一定量的閱讀,積累足夠的閱讀經驗,文化知識和語文知識,使得閱讀智齡在教學中不斷增長,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項目基金: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ZC140)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QNSY201032)。
作者簡介:羅樹琳,女,教育學碩士,就職于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基礎教育教學、教育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