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語文界廣泛認同: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要上出“語文味”。那么語文教學如何能夠上出“語文味”,又通過何種方式來實現就成了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語文味”的研究離不開教材、教師、學生和課堂。從煉教材、煉教師、煉課堂和煉學生等方面著手談一下一節好的語文課如何才能煉出“語文味”。
關鍵詞:鉆研;素養;有效;語文味
“語文味”自2001年提出已十余年,關于此命題的討論有愈演愈烈之勢,也越來越趨于大同。所謂“語文味”,提出者程少堂老師最初定義為:“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與意理闡發、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從外延說,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到了2006年,程老師把“文化味”直接加進定義,從而把“語文味”進一步定義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無論定義如何演變,我們不難理解,具有“語文味”的課不僅具有知識性,而且具有趣味性;不僅注重學生的全面提高,還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僅重視學生的智力因素,還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但注重學習的過程,更注重師生的生命體驗;不僅看重學生自主學習中的獨特體驗,還看重學生合作學習中的共享學習成果……總之,具有“語文味”的課就是教師的發展、學生的進步、教材的重新生成、知識的嶄新構建的和諧統一。
“語文味”要煉。盡管人們在各自的研究過程中,對“語文味”有著不同的見解,我們不難看出,這些研究都離不開課的幾個主體——教材、教師、學生、課堂。所以煉出“語文味”,我想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煉教材——深入鉆研教材,對教材進行提煉
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不僅闡述了教材的編寫,實際上也告訴了我們教材的使用。教師在鉆研教材的時候,必須有大語文觀、全語文觀的新語文觀。王崧舟執教《望月》,除了引領學生品詞析句,也揉合了作者、時代背景、月亮、月亮文化、媒體,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深圳趙志祥教師執教《景陽崗》同樣抓本文的生字詞,賞析細致描寫外,還教給學生名著閱讀的方法,延伸到我國四大名著及中國古典文學;竇桂梅老師執教《牛郎織女》不拘泥于文本本身,而是把本課放在了我國民間故事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中國民間故事的魅力……像這樣“語文味”濃厚的課無不顯出教師對教材的“懂”“透”“化”。
二、煉教師——努力提升語文素養,教師自身要鍛煉
語文教師的素養決定“語文味”的濃淡。“腹有詩書氣自華”,要使語文課上得具有語文味,語文教師自身首先就應具有語文味。一個自身語言都貧瘠干涸,安于就事論事、照本宣科的教師是無論如何難以把語文課上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辭藻豐富,旁征博引,妙語連珠,那么,這樣的課堂不管是預設也好,生成也好,無疑都會是一堂好課。另外,語文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課堂上師生情感的共鳴。一個具有語文味的語文教師除了具有語文智慧外,還必須具有激越的感情,要能以情動人。只有教師的激情才能充分地感染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愿望,才能引領學生深入體會文本中的情感。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高深的專業素養:
首先要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和豐厚全面的文化知識。語文教師應當成為“語文的化身”,要有語言文字的知識與文學常識,以及語言的表達;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理論的基本知識,對于各種文體要有準確把握的能力。一個有魅力的語文教師,不但要“淵”,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政治、歷史、音樂、社會甚至于美學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識,要曉天文、通地理,這樣才有可能在新課標、新角色面前站穩腳跟,才能游刃有余。
其次必須具備多方面的教育能力。能力素養是語文老師教學魅力的具體載體。當今社會對語文教師能力素養的要求變得更多、更高,它不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銳的觀察能力、熟練的語言表達能力、正確處理教材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合理的板書設計能力,而且包括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和基本的語文教學實踐、科研能力。
三、煉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課堂進行錘煉
要說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太多、太廣,簡言之就是用最少的時間達到課標中的階段“課程目標”。“語文味”的有效課堂教學:(1)要有充足的自主學習語文的時間,品詞析句,體會感悟章法,理解和運用語言這個工具;(2)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盡可能的提高和發展,讓學生充分地聽、說、讀、寫;(3)學生圍繞學習目標盡可能多地接收了信息量,受到文學和文化的熏陶。
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語文學習盡可能地讓學生去實踐。
四、煉學生——激發強烈的表現欲,對學生進行活煉
沒有學生表現欲的語文課何談“語文味”。孫雙金老師“情智語文”的情智課堂在學生身上應該有如下表現:“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否則“小臉無神,小臉發白”“小眼發直,小眼發呆”的語文課多可怕。孫老師執教《小偷罷工》可謂匠心獨運,令人耳目一新。學生對教材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他將一篇童話的重要情節隱去,引導學生并和孩子共同創作,使得童話故事的情節豐富多彩。這樣,不僅巧妙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又超現實地培養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語言的創生能力,還讓學生深切地體悟到故事語言和情節特色——一波三折、幽默風趣,學會了讀故事、寫故事。課上,學生真的是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一語三文(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得到充分融合,而學生強烈的表現欲要百煉、活煉。
“語文味”是一種具有詩意美感和達到自由境界的教學,給人的感覺或體驗是令人歡愉的、吸引人的,是文本、教師、學生等教學要素在動態中形成的一種和諧的整體美,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它只有在一種共生互學(共享)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形成。實踐證明,“語文味”要“煉”。
參考文獻:
[1]程少堂.“語文味”的成長史[J].語文教學通訊,2008(5).
[2]王愛華,曹春華.呼吸語文本來的味道:國內“語文味”十年研究綜述[J].語文教學通訊,2011(11).
[3]孫雙金.孫雙金與情智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
[4]葛福安.程少堂“語文味”教學的“創生性”其來何自[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3).
作者簡介:張志娟,女,1972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淮城鎮勺湖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與小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