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勞動與技術實施指南》和勞動與技術教學的機制理論,并且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幾點策略:激發興趣,產生動手操作欲望;加強指導,教給動手操作方法;合作互動,促進動手操作生成;激勵評價,增強動手操作信心;課外延伸,保持動手操作熱情。上述策略的運用,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勞動與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勞動與技術;動手操作;技術素養
《3~6年級勞動與技術實施指南》明確指出: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學生的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中學”和“學中做”。它強調學生技術操作過程中技術意識的形成、技術思維的培養、技術能力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強調規范操作與技術創新意識的統一。
目前,我國學生在家享受“小皇帝”待遇,造成子女缺乏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創新意識薄弱,這樣的學生,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一定較差。鑒于此,結合本校實際,我們提出了“小學勞技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的課題研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掌握動手操作的技巧,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巧手”。我們認為運用了以下五種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他們的技術素養。
策略一:激發興趣,產生動手操作欲望
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常用的方法有:
1.作品引趣法
“用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勞動與技術的學習活動”是新課程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論之一。教師提供具體可感形象的作品,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由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自己急于想解決的問題,滿足學生探究的需要。
例如,在教學《“可樂”機器人》時,一上課,教師說:“同學們,你們喜歡機器人嗎?你們玩過機器人嗎?”接著,教師馬上從講臺下拿出好幾個自己制作的機器人,問學生好看不好看?想不想自己也能擁有一個“可樂”機器人?學生看到一個個精致的機器人,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哇!真漂亮,真好看!”都爭著要機器人。教師把機器人分給各小組學生,然后說:“同學們,你們可以把機器人拆開來看一看,這機器人是什么材料做的,怎么做出來的?”
2.媒體創情法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習慣,使其對直觀形象的圖片具有較高的興趣,而興趣則是學生所有智力活動的原動力。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直觀生動的形象展示于屏幕中,而且可以運用動畫效果,來刺激學生的感官。
如,教學《制作菱形風箏》一課,可先選用一段配樂錄像讓學生欣賞: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藍天中許許多多形態各異、五顏六色的風箏在飛翔,有蜻蜓、老鷹、金魚、蝴蝶風箏;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菱形的風箏。在地上放風箏的人們正開心地奔跑著、歡笑著……學生都被這種歡快喜悅的氣氛感染,同時也對風箏有了直觀的感受,進而對制作風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策略二:加強指導,教給動手操作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掌握動手操作要領
在勞動與技術課上,學生往往對實際的動手操作更感興趣,新課開始,有許多學生都迫不及待想開始動手操作。但是,勞動與技術課中的許多內容需要學生充分閱讀教材、明白具體操作步驟或掌握處理問題的原則。如,教學《塑料瓶“飛機燈”》時,要求學生學會制作飛機燈。制作的難度比較大,尤其是機艙下面用來插機翼的兩道對稱的長口子,要在瓶子的中垂線上,學生一旦不刻在中垂線上或者不對稱,都會導致飛機的不平衡,技術含量較高。所以這兒教師就要起好指導作用。指導學生通過充分閱讀教材,理解教材內容,明確制作的步驟,具體的操作方式。對于困難學生還要做好個別指導,有時甚至還需要教師邊講解邊動手操作示范。
2.指導學生訓練技能,奠定動手操作基石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要制作一個作品必須掌握一定的制作技能。在課堂上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制作技能,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教學《雙鶴壁掛》時,教師要讓學生注重識圖,識圖能力是勞動與技術課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學生對勞動教材中的制作圖要一看就懂,否則就無法動手制作。要對常用符號十分熟悉,如,中心線、反折、正折、剪去、粘貼、雕空等,教師在每學期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使學生有堅實的基礎。
3.指導學生示范操作,突破動手操作難點
在勞動與技術課中,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要想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自己課前必須嘗試制作,使示范動作準確無誤。教師在示范時,講解要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層次分明。
(1)整體示范法。將一節課要完成的內容在課前演示一遍,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操作技能的全過程。例如,教學《小鏡框》這節課,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教師可以在學生制作前給學生先全部示范一下,讓學生對小鏡框的制作有個大概的了解。
(2)分解示范法。教師將復雜的整體連續操作,合理分解為若干動作,然后一一示范,讓學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連續動作的操作。例如,教學《塑料瓶“飛機燈”》時,教師可以把制作的步驟在示范操作時進行分解,可以把制作塑料瓶“飛機燈”分解為制作機身、機翼、尾翼、機艙、美化等幾個環節,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制作的難度。
4.指導學生掌握方法,提升動手操作質量
掌握操作步驟和方法是順利完成勞動課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提高操作速度及質量。如,教學《“塑料瓶”飛機燈》一課,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剪、刻的工具,制作機翼時,要教學生正確使用刻刀,使用時,刻刀的刀頭不要伸出太長。然后要引導學生搞清操作步驟,使操作過程能得心應手。如,《玉蘭花》一課,要讓學生明白,先用綠色皺紙包住鐵絲,最后等玉蘭花的花瓣黏合好以后,再用綠色皺紙包成花托。這樣,玉蘭花不但牢固,而且美觀。
策略三:合作互動,促進動手操作生成
新課程強調教學的組織形式應由原有的灌輸式學習逐步轉變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共同發展。勞動與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往往有的學生由于動手能力差或不愿意動手,處于“旁觀”“旁聽”的地位,運用合作互動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吸引每個學生為小組的榮譽而努力,對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合作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學《塑料瓶“飛機燈”》時,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小組內合理分工,有的負責設計,有的剪機身,有的剪機翼,有的剪尾翼,有的貼,有的刻,大家各盡其責,各顯其才。各組大顯神通,剪刻的飛機形式多樣,有的把飛機設計成神州號,有的設計成戰斗機,有的用小塑料瓶做,有的用大塑料瓶做,剪貼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展示的作品各有特色。看著自己組的合作成果,大家的心里特別高興,都忍不住為自己組歡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合作學習,在學習中培養了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策略四:激勵評價,增強動手操作信心
1.賞識評價,體驗成功喜悅,增強自信
自信心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各種能力發展的主動積極性,很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勞動與技術課必須參加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教師應把握時機及時賞識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動手能力,賞識學生敢于動手操作的精神,對其勞動成果給予肯定,讓學生有成就感,體會成功的喜悅。
例如,教學《水果拼盤》時,當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都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每個小組都制作好各種各樣的水果拼盤后,我選取有創意的作品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讓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用生動的語言介紹自己的作品,然后讓大家欣賞品評。當學生看到這些與眾不同、各具特色的水果拼盤后,產生了一些新的看法,有的學生說:“‘海底世界’這盤水果拼盤顏色搭配合理,制作也十分漂亮。”有的學生說:“‘回歸’這盤水果拼盤設計很有創意,它意味著中國人民渴望臺灣早日能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學生的一番贊美中,給了這些作品新的生命,再一次激起了學生新的創作靈感。
2.多元評價,促進個性張揚,發展自信
以往的勞動與技術的評價注重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教師一堂課下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看學生的作品完成情況如何。其實,學生在一次活動中,每個人的體驗和學習的結果是不同的。例如,一次《制作水果拼盤》活動,有的學生材料準備得比較充分,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水果;有的學生作為組長對組內進行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有的學生善于出謀劃策,使制作的水果拼盤與眾不同;有的學生雖然制作得不怎么樣,可其在完成后,桌面的衛生工作搞得干干凈凈……這樣一次活動,包括了許多可評價也值得評價的因素。為了全面、正確地評價學生的活動情況,我認為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一般可以從參與態度、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
策略五:課外延伸,保持動手操作熱情
僅憑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要使操作技能熟練與提高還是不可能的。為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得以較快地發展,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進行課外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例如,教學《“可樂”機器人》這課時,當一個個學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完成了“可樂”機器人,教師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評價。學生完成了作品,照理這節課也可以拉下帷幕。但在這節課中學生依葫蘆畫瓢,跟書本上的一模一樣,缺乏創新精神。這時,學生突然聽到一陣悅耳的音樂聲“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教師從講臺下面拿出兩個“可樂”機器人,學生一下子都被吸引過來。學生心中犯嘀咕:這是怎么回事?教師讓他們進行觀察,最后教師揭開秘密:教師安裝了一個從生日賀卡中拆下來的音樂盒在一個機器人的“肚子”里,只要拉一下里面的硬紙片,就會發出音樂。另一個“可樂”機器人的“肚子”里,教師裝了一根曲軸,只要搖動曲軸,機器人的頭就會一上一下地擺動,煞是好看。學生看了以后,一下子來了興趣,都紛紛想自己也來設計一個更有意思的機器人。等到第二節課繼續進行交流,于是在第二節課上,學生都把自己的作品拿來了。真是五花八門:有的學生在機器人的下肢腳上安裝了兩個滑輪;有的學生給機器人安裝了彩色的燈珠,打開電源,里面彩燈一閃一閃,真是有趣;有的學生把教師的機器人又進行了改進,不僅機器人的頭來回擺動,而且它的手和腳也都會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以上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研究得出的一點體會,或許在某些方面還研究不夠或闡述不到位,希望大家共同參與,把它研究得更徹底、更全面,使之發揮更大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周亞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學周刊,2012(07).
作者簡介:華銀良,男,1977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蓬第一小學,研究方向:小學勞動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