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教師主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必須把思維訓練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在培養學生“樂思”的基礎上,提倡“勤思”。
關鍵詞:數學課堂;觀察;操作
教學中老師要巧妙地設疑,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備課時,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邏輯因素,勾畫出學生的思維脈絡,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個極富思考性和競爭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會學生自己學習。因為“教是為了不教”。我在課堂中經常會問道:“同學們,這個問題你們是怎么思考的?”“你們會比老師做得更好”,“真聰明”“真棒!”等。極力地為學生創造一個多說、多做、多思的良好學習氛圍。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的“導思”教學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
一、讓學生從設問中學會思考
課堂上,教師的設問和發問是一個信息。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個信息機制,并且教師的提問必須要有一定的思維度,打破形式主義的東西。例如,作為一名教師,在設計《加、減法中的一些簡便算法》一課的講課內容時,我認為不僅要教會學生簡便的計算方法,還需進一步引導他們有“轉化”思想。因為通過轉化可以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隱藏問題清晰化。但與此同時,還要學生知道這樣的轉化是需要條件的。本課的方法只適用與數字接近整百、整千的時候才稱得上“簡便方法”。所以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為什么兩步計算反而比一步計算更快更簡便呢?”這樣就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計算方法,更是向他們傳達了一種發展、運動、變化、轉化的思想。
二、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思考
學生思想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猶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可就。我認為數學就是由實際問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觀察。自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中學會思考。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一課中,我采用教具演示“1小時=60分”,讓學生在觀察教具中思考。首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一組觀察時針的運動過程,二組觀察分針的運動過程;然后,兩組交換任務,一組學生觀察分針的運動,二組同學觀察時針的運動;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都在認真觀察,人人都在積極思考。最后,當問到大家有什么發現,學生的回答都是看到兩指針同時開始走動、同時停止。時針在鐘表上走一大格(即1小時),分針在鐘表上走了一周(60分鐘)。這樣,同學們很容易就得到“1小時=60分”的結論。
三、讓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思考
數學教學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手腦并用,運用多種器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操作時,必須讓學生在思考中動手,在動手中思考,切實地把操作、思維和語言結合起來。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新知,又懂得了新法。還可以學會有序操作、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
四、讓學生在聽與說中學會思考
人的思維是語言的思維。語言決定了思維的發展,思維的發展對語言又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用準確、簡練、清晰的數學語言熟練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多聽”至關重要。
學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主導和主體。學生“聽”得好不好直接取決于老師“說”得好不好。一個教師如果能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以他的語言藝術去啟迪學生,吸引學生,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導思”教育就是教師在智商教育的同時達到情商教育的目的,學生的“勤思”讓他們的知識上和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首先,學生凡事都會有意識問“為什么?”這是非常難得的精神。知識浩如大海,誰敢于探索誰就能不斷有新的發展,學到新的知識,得到新的進步。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盡最大可能去輔助學生學會知識,因此,一個好的教師也必須懂得“多聽”。多聽學生的發言,除了能及時指出學生在回答問題中說得不正確或是不準確的地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清楚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方式有何不同,這樣才能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學中用“學生的思維”去教學,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所教授的內容。
課堂是教學主導和主體主要活動的舞臺。教師的職責不能只局限于對課本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在“聽、說、看、做”中學會自己設問,學會積極思考。在培養智商的同時注重情商的教育。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生動、更輕松。這樣的教學才是最完整的。這樣的數學教學不再只是枯燥無味的記公式、做練習。而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徜徉!
參考文獻:
王憲昌.數學思維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趙維超,女,1981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陜西省興平市西關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