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可以從“改善人際關系,優化心理環境”“準確把握教材,發掘心育因素”“參與學習過程,做主動學習者”“培養成功體驗,增強學習信心”等途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小學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更有優勢。
一、改善人際關系,優化心理環境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首先,要改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的氛圍。教師要處處體現出關懷、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個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其次,要建立團結協作的生生關系,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要順著人全面發展的需要,真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個人自學、同桌互學、小組討論、大組交流,達成共識,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建立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樣,有利于優化心理環境,挖掘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準確把握教材,發掘心育因素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應盡力挖掘教材,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1.豐富學生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時代感強,是豐富學生情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好教材。如,《燈光》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向往奧運》使學生受到愛國情感教育;《詹天佑》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將相和》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好教材;《賣火柴的小女孩》重在培養學生的同情心;《魯賓孫漂流記》體現了魯賓孫挑戰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2.有序思維訓練
教師必須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把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能力放在首位,根據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中。《草船借箭》可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詹天佑》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課文。
3.正確對待挫折
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就是對待挫折的最好態度。此外,還應引導學生對學業失敗做合理的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提出努力方向,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樹立必勝的信心,引導學生走向成功。
4.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經驗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介紹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成功心理教育。如,在《向往奧運》一文中,我國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申奧成功;《草船借箭》,諸葛亮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挫敗周瑜的暗算;《魯賓孫漂流記》,魯賓遜克服住房、食物、孤獨、寂寞等困難,終于返回現代文明等,所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成功心理教育的好例子。
三、參與學習過程,做主動學習者
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這不但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時,可以滲透“選定起跑線,從小事做起”“當好自己的舵手,到達理想的彼岸”等有關“自我心理”的教育和“選準學習目標,走穩學習之路”的有關“學習心理” 的教育。
學生自學時,可以滲透“困難和挫折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用毅力戰勝困難”等有關“個性心理”的教育。
在討論交流時,可以滲透交友的“黃金法則——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他”“白金法則——別人希望你怎么對待他,你就怎么對待他”的有關“人際心理”的教育和“團結合作力量大”等有關“合作心理”教育以及“言之有禮是美”“言之有理也是美”的有關“審美心理”的教育。
在評價時,讓學生自我評價,可以使學生認識自我;讓學生互評時,可以使學生正確評價別人。通過肯定成績,可以培養學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永遠保持進取心”“自我激勵,我能成功”的成功心理素質。
此外,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考試時,事先讓學生知道考試的時間,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跟學生商量考試的時間和形式,這樣可以緩解考試的心理焦慮。
四、培養成功體驗,增強學習信心
有關實驗證明,成功的情感體驗與學習成績顯著相關。它是影響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動機變量。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能促進學生更加自主地學習。
1.多作肯定性評價。在語文課堂中,有經驗的老師總能從學生的發言中發現閃光點,加以肯定,然后指出其努力方向,使學生既嘗試到成功的快樂,又明確應該如何做。
2.多樹立示范性榜樣。樹立榜樣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如口頭表揚、作業展示等。
3.多給予充分性表現。有的學生朗讀有特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朗誦比賽;有的學生作文水平高,教師可以讓他參與辦學校簡報,也可以鼓勵學生向刊物投稿;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講故事比賽或辯論賽……
4.實施適當懲罰。教育專家孫曉云曾提出,教育要以鼓勵、欣賞為主,但教育不能沒有懲罰,懲罰也是教育手法,可能會激發其責任感。但懲罰不是體罰,越懲罰越要尊重學生。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么叫責任,并教育其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任。如,有的學生朗讀時出錯,教師暫時讓他站著,先聽一聽別人怎么讀,再讓他讀一讀,直到正確再坐下;有的學生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師讓他講一個小故事或唱一支歌,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他明確學習應該集中精力。
參考文獻:
曾珍.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04).
作者簡介:陳志育,男,1969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晉江市第五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