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但在實際教學中的提問存在缺乏變通、缺乏層次、缺乏傾聽等低效現象。主要通過從問題現狀、解決策略兩個方面闡述如何提高課堂提問效率。
關鍵詞:提問;現狀;策略
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推進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想象,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自我表達的成就感。所以,對德育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是當前教學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預設過多
部分教師怕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回答不上來,造成尷尬局面,所以,在上課過程中往往只允許學生遵循自己制訂的教學設計步驟來探究問題,生成自己想要的結論。這樣過多的預設,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久而久之,多數學生就會對所謂的“發言”感到乏味而拒絕,這樣的課堂就變成幾個學生的舞臺和多數學生的看臺。
2.提問過于膚淺、隨意
基于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的現狀,很多德育教師上課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只圍繞教材展開,問題的答案很多都可以從書本里直接找到,不需要學生思考。還有一些問題,教師在設計時總以“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來提問,使學生成了“應聲蟲”。
3.提問時機把握不好
提問應該是成系統的,跟著課堂進度走的。但是,有的教師整節課一直在進行“狂轟濫炸”式的提問,學生疲于應付。有的教師在提問前沒有做好鋪墊和有關問題情境的創設就進行提問,學生反應不熱烈,導致提問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4.提問對象界定不準或過于集中
課堂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不該集體回答的提問變成集體回答,長此以往,很多學生不再獨立思考,“隨大流”現象嚴重。由于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上課能配合老師的基本都是優秀學生,很多德育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早已將問題出發點設定在這些好學生的水平線上。所以,在上課中,無論題目難易,總是傾向于讓這部分學生來回答,導致面對優等生的提問較多而面向一般學生的偏少,學困生得到的表現機會更少等問題。長此以往,導致這部分學生對于老師的提問不感興趣,上課不積極。
5.不能及時、準確、到位地評價學生的回答
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未及時做出評價,出彩的地方沒有加以褒獎,錯誤的地方糾正不夠深入細致,起不到應有的鼓勵、點撥作用。或雖有評價,但老師只是簡單的評價,學生的回答是對還是錯沒有進一步深究,學生會感到沮喪而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提問倡導的是陡與緩、深與淺、直與曲的結合,其目的是能正確處理教與學兩者的關系,讓課堂精彩靈動,引人入勝。基于以上思考,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下面就中職德育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談點淺見。
二、中職德育課堂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1.課堂提問要適時、適度
教師的提問要選擇最佳時機。如,當學生的思路受阻時,教師要看準時機,在問題的關鍵點上加以“點化”,進行有效追問,使學生的思路豁然開朗。課堂提問一定要考慮到我們中職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知識儲備。如問題偏難,學生用已知的知識解決不了,會望而生畏;如問題太易,又無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難易適度的提問,應當讓學生能“跳起來,摘得到”,德育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精心設計,同時也要“力戒”簡單提問,恰當把握好提問的難易度。
2.課堂提問要靈活,忌過多過頻
課堂環境是多變的,我們德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已經進行了課堂教學預設,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卻沉默不語。這時,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靈活地調整課堂提問的預設,適度點撥,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當然,德育課堂的有效提問在注重靈活性的同時,還應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多過頻,即“滿堂問”。“滿堂問”表面上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但實際上卻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熱鬧。對學生來說也在熱鬧非凡的一節課中度過,教學看似充滿了互動,其實很多教學重難點不突出,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疲于奔命,最后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在我看來,課堂提問需要注重問題的質量,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來達到讓學生舉一反三的目的,所以,在課堂提問中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3.精心設計,目標明確,提升問題水平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很大一個弊端就是將提問當作修飾。不考慮提問的目的、不看提問的對象、不講提問的深淺難易,想問就問。這種過于寬泛、無目的的亂問,為了提問而提問的“滿堂問”,不僅于教學無補,而且浪費時間、降低學習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善于從課堂教學內容的整體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具有較高思維水平的提問,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問內容過于簡單,只需回答“是”與“不是”或從書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無助于學生的積極思維;提問內容太難,致使學生無從下手或望而生畏,結果答非所問,同樣收不到效果。所以,問題要精心設計,讓提問能激發學生求知欲,不斷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4.課堂提問切入點要好,角度要新
我們中職學校的學生,一般都有喜新厭舊的心理,他們希望老師能經常帶點新東西來上課,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要一味直來直去地問,而要善于尋找學生的興趣與教材的契合點,盡量使問題提得巧、問得新,用新奇“黏住”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授創新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進行創新設想大比拼,說說一支筆可以有哪些用途?這個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全班學生集體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比直接講述更容易激起興趣,教學效果較好。
5.課堂提問要結合學生專業,滲透德育理念
中職學生的德育課區別于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因為它更強調要結合職校學生的所學專業。建立在學生專業知識基礎上的德育課,是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向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如,在講授職業道德時,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專業,教師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比如,會計專業的學生說說作為一名會計在工作中應如何做到辦事公道,航空專業的學生說說將來作為一名空乘人員在工作中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服務乘客,教師將課堂提問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他們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所學內容。
6.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與尊重個體并重
教師提問應該區分課堂情況,分別采取集體回答和個體回答的形式,兩者穿插進行。在一般的講課中,教師往往只提問學習好的學生,忽略大部分學生,使這些學生在教師提問時沒有積極性,只能當“聽眾”,得不到教師的激勵,被無意地冷落,思維處于消極、停滯狀態。為了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德育教師在提問時應兼顧到各成績段、不同座位的學生,甚至還有些不主動舉手發言的學生,使全體學生都感受到老師關注的目光,這樣,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同時,在確定由學生單獨回答時,我們德育教師又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征。比如,對于比較容易的題目,可以留給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對于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則留給基礎較好的學生。否則,若教師只盯著班級中為數不多的優秀生,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形成不良心理定式,即經常答問的會有準備,經常沒有機會的學生則會自動放棄思維活動,這顯然不利于全體學生的普遍發展。
7.課堂提問要教師評價與學生反饋并重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更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評價。學生回答得很好,教師就要給予肯定;學生回答得不全面,教師就要進行引導;學生回答錯誤,教師就要及時進行糾正。因為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都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回應,尤其是對他答案的肯定。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及時、準確、真誠的教學評價,能使學生產生情感的體驗,品味到被老師“激勵與賞識”的喜悅和成功,一旦形成良性循環,他們就會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就在探究成功的喜悅中對德育課產生興趣,從而煥發出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8.提問要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
在很多人看來,課堂是單調、索然無味的,教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下面可能會左耳進右耳出。其實不然,成功的課堂是由一個個的教學情景共同編制而成的,特別是課堂的問題情景,對課堂問題設計時,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的問題情境。比如,在講授“正當防衛”時,關鍵是要求學生能把握構成正當防衛的五個要件。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如創設情境:我抓到入室盜竊的小偷,將他打暈后,再拿刀將他刺死,是否屬于正當防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印象深刻,通過該情境學生更容易理解正當防衛必須滿足的條件之一是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這種問題情境比教師純粹的說教讓學生更感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所學內容,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9.合理安排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讓學生立即回答,由于時間短,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要么不斷重復問題,要么加上一些暗示,或干脆自己說出答案,要么讓學生“坐下!”“誰來幫幫他?”之類迅速出口。試想一想,在這一兩秒鐘時間內學生的思考能有多深呢?這更像是腦筋急轉彎,而學生在匆忙中膚淺回答又有何意義呢?然而,如果問題相對簡單,學生等待時間過長,教師仍然不找人回答,學生的注意就會轉移。如果問題過難,學生多次思考嘗試失敗,教師又不能及時引導,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陷入混亂、盲目的狀態,從而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可見,提出問題后,等待時間的長短對于課堂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要求教師能根據教學目標和問題的難易程度,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同時思考的時間又有時間的限制),這樣便于學生進行有效、深入的思考。
10.要結合時代的焦點、熱點提問,做到知行統一
中職德育課的內容與時事、生活實際密不可分,這也是德育課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在提問時聯系生活實際、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運用所學知識和觀點分析當前的社會熱點和焦點以及與人們密切相關的問題。如,在講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時,列舉一些當時的社會焦點——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搜尋馬航失聯客機MH370,說明了什么?學生對這個事件也非常關注,能有效引導學生去思考人權保障問題,這樣一方面符合德育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社會,思考人生,真正做到知行統一。
總之,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來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們每位德育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科學地設計出有效的課堂提問,在優化中職德育課堂結構,探索德育課堂有效性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季丹華.淺談中職德育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J].江蘇科技信息:科技創業版,2013(03).
作者簡介:張葉,女,1986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州幼兒師范學校,研究方向:職校德育課堂的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