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身心均未成熟、思想叛逆的初中生,如何進行教育?我認為:教師與家長合作,對學生進行入心式的教育,讓學生在頓悟中成長,不失為成功教育之一方。
【背景】
2010年9月,我同學李紅梅(化名)的兒子李也(化名)轉到我班來,我了解他:父母離異,李也隨母親生活,外婆、母親溺愛,現在孩子很叛逆。轉班時,李紅梅如實說:“孩子不愛學習,怕吃苦,典型的起床困難戶,常常因賴床遲到,就逼她打電話給老師請病假,作業沒完成就讓她跟老師說作業落在家里了,家長不幫他撒謊就和家長鬧。在家稍不如意就發脾氣。在原班,和老師、同學關系不融洽,很唯我。”李紅梅希望我幫她管管孩子,她配合我……可來我班上僅僅一個月,她就3次打電話說孩子生病了,5次說孩子的作業落家里了。背著孩子,她說這些都是假的。
【案例過程】
2010年10月的一個星期三早上,快上早自習了,李也還沒來,我打電話問,李也還在家。李紅梅說孩子生病了要晚來一會兒。我問:“真的?”她說:“假的。”我跟她說,不能再姑息了,我想抓今天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希望她配合我,她滿口答應。
李也來學校時早自習快結束了,我佯裝不知情,很關心他:發燒沒有?給他倒一杯熱開水讓他發汗退燒,當時我就發覺李也有一點難為情。整個上午,我上課時先關心他的“病情”再上課,其他老師上課,我都叫他們先詢問一下李也的“病情”,一下課我就到班上去關心他。整個上午他都在老師們的關心中艱難地度過,我發現李也表情越來越沉重,有一次似乎想跟我說點什么,可我不給他機會,我不想打亂我的計劃,我知道他的心理防線快崩潰了。中午放學,我讓他到辦公室來,繼續關心他“病情”,對他說:“我不放心你獨自一人回家,已經跟你母親打了電話,她馬上就到學校來接你。”李也說:“劉老師,不用了,我能夠自己回家。”我就是不讓他走。就在這時,他母親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地出現在李也面前(這都是我的安排)。母親一到就問這問那,我也不停地安慰他母親,繼續關心著李也。看著母親和老師如此關心他,李也一下子就哭起來了,對我說:“劉老師,對不起,我沒有生病,都是騙你的,我是因為……”并把以前騙我的幾次都統統交代了。
我對他說:“李也,其實有些事劉老師早就知道了,只是不愿意傷害你,才沒有說穿,老師就等著你能自己承認錯誤。”李也一聽,哭得更厲害了。
接著我對他實施教育:從他特殊的家庭,母親撫養他多難,教育他不應該叛逆、唯我,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人,男子漢就要頂天立地,有擔當。不要再像以前生活上不獨立,學習上畏難,不能再當起床困難戶,相信你能做到的,老師等著你。以前的一切,老師為你保密,但以后的面子不是靠家長和老師給,要靠自己去掙,我希望能看到一個全新的李也。
面對老師的苦口婆心,母親的聲淚俱下,李也誠服了。最后,他主動向我們保證,一定要改正缺點,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子漢。
在以后的學習中,只要李也有進步,我就進行表揚,在班級月考評中,全勤獎、作業進步獎、成績進步最快獎……這些他以前不曾擁有過的獎項不斷“花落他家”,他一天天的變化著。真的,后來,他再也沒有生過“病”,作業“忘了帶”。和班上同學、老師相處十分融洽,學習十分刻苦。談到自己的變化時,他非常感謝我對他的包容與教育。在2012年中考中,他很順利地考上了榮昌中學。
【案例分析】
孩子的惡習是在家長的溺愛、姑息中形成的。李也,因父母離異造成父愛缺失,母親和外婆總覺得對不起他,盡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希望以此來彌補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這不正確的愛鑄成了他的驕橫、暴躁、唯我……到后來家長意識到了想扭轉局面卻無能為力了。作為家長應從小教育孩子自立自強。
孩子畏難與自己的性格相關。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在家里,這個疼那個愛,一點小困難就呼奶奶叫媽媽,而家長大包大攬,長期這樣,養成依賴性。當孩子長大一些,家長無力幫助了,需要他們獨自去面對困難時,他們畏難軟弱不知所措,孩子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到家長身上,表現出不講道理的蠻橫、暴躁、任性、唯我、叛逆等。
教育要走入學生的心里,為學生打開心結,方能收效。李也重情義,他尊敬老師、愛母親,想到因為他生“病”,讓老師擔心,母親受累,他覺得有愧,哭是他自責、后悔的表現,對后來老師、家長的教育,他只好接受教育,痛改前非了。他上進,愛面子,才讓家長為自己的賴床遲到、沒有完成作業說謊,如果老師一知道情況就揭穿它,讓他難堪,很容易讓他走向極端,使工作無法開展。指出學生的缺點,要證據確鑿,讓學生無反駁之力,教育學生時不缺乏關心和愛護,讓學生覺得老師的批評教育是在關心、幫助他,這樣才能走進學生心里,打開學生的心結。學生自己認為:自己不對,挨批評是應該的,改正缺點更是必須的。
總之,對學生的教育不能過激、過硬,盡量讓教育走入學生心里,讓學生有一種頓悟,這樣的教育才是長效的。
作者簡介:劉先倫,男,1968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重慶市榮昌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