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網絡成癮”的學生,實施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制訂學習計劃、空閑時間安排表,利用幫扶小組、個別輔導,掃除學習障礙;讓他們當課代表、班級籃球隊隊長,樹立自信心,成功地幫他們走出“網絡成癮”這個迷陣。
關鍵詞:迷戀網絡;教育;反思
【案例】
張×,2005年慶陽一中高中畢業,2008年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國防生),現為某市消防中隊隊長。
記得高一剛入學不久的一個早晨,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說我的學生被出租車撞了(學生證上有電話號碼),已送往醫院,我火速趕到醫院,才知他當時騎在自行車上打瞌睡,撞在出租車上,經過檢查無大礙。事后,我聯系了家長,并找來和他關系好的幾個同學,得知他最近迷戀網絡游戲。出院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了他的身體情況。并希望他能說出真相,但他就是不說。接下來幾天,一有閑暇時間,我經常找他,問寒問暖,進行精神關懷,終于得到了他的信任,說出了他那晚因為包夜上網,弄得頭昏腦漲,才發生了那樣危險的事情。他還說,自己曾經幾次想努力戒掉,就是控制不住。
我通過家訪及初中班主任得知,張×的父母在平涼農村,家境較差,但他很聰明,小學曾多次評為“三好學生”。同時他又是一個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的孩子,喜歡打籃球。到了初二,他姐姐在慶陽工作,為了讓他上個好高中,來到慶陽一中。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加上他姐工作較忙,他開始玩電腦游戲,漸漸上癮了。
【案例分析】
從該生情況來看,癡迷上網已成癮。中學階段正是學生生理上不斷發育、心理上不斷成熟的特殊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尋求并實現自我,好奇心強,渴望友誼和交流,但又缺乏自控能力、信息的選擇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再加上目前激烈的學業競爭環境,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理解、認同和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約,如案例中的張×性格內向,缺乏與家人、同學的良好溝通,因而對于人際關系、社會支持、自我實現等各種需要難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而網絡以它特有的方式和豐富的內容,展示給人們一種全新的虛擬環境,這無疑為他提供了自身需求的最好舞臺,讓他覺得網絡游戲可以使他找到自我、實現自我,同時網上聊天也給他提供了傾訴的空間和對象。
【方法對策】
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缺乏管教、關愛,我們對這類學生必須進行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其他學生一樣,也受人關注、關愛。這樣,他們慢慢就會從孤獨中走出,他們會發現人機對話代替不了朋友關系,也代替不了師生關系。他們的行為就會漸漸正常了。因此,作為班主任的我,首先不是責備他、放棄他、忽略他。而是細心照顧他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耐心地和他講道理,和他商討制訂學習計劃;特別是“空閑時間安排表”(親自帶他到圖書館借了些名著和他喜歡的書籍,利用周末帶他騎自行車到西峰附近看風景、照相,和他一塊打籃球),使他學會支配空閑時間;利用班級的幫扶小組、科任教師對他的薄弱學科進行補習。
其次,我了解到他有積極向上的一面。我及時表揚他的小小進步,讓他樹立自信心,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繼續努力。他的物理學得很好,我就讓他當物理課代表,做老師的助手,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他的籃球打得很好,讓他擔任班級籃球隊隊長,培養了他的組織能力。就這樣,半年時間過去了,從家長、同學中了解到高一后半期再沒有上過網,學習成績也逐漸趕上來了。到了高二,有個周末他找到我,說他再不會上網了,要好好學習,一定考個好大學。就這樣,幫助他走出了“網絡成癮”這個迷陣。
最后,作為班主任,要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學校—家庭一體化的教育合力,及時矯正、盡早干預,把不良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不要讓一般心理問題變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因此,我聯系其家人,讓他們多給予關愛,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同時,我擔心父母不在身邊會很難控制他上網的欲望,因此我與其家人在他空閑時間輪流陪在他身邊,對其行為有所限制,幫助他一步步擺脫對網絡的迷戀。在同學相處問題上,我要求班上的同學真誠地幫助他,以他們的笑容和真心喚醒他對友情的信任,讓他融入集體中。
【教育反思】
冰,用手擊拍,結果受傷的是自己;用手慢慢去撫慰,它會因“感動”而流淚。
作為一名育人者,對問題學生,要實施精神關懷和耐心的心理疏導。不僅要教授知識,還要塑造他們的性格,改正他們的行為。多年來對這類學生的教育,我得到了一些啟示。
1.加強思想教育
注重正面教育、誠信教育,以學校德育活動為載體,以社會規范和學校行為規范為主要目標,開展各種活動,用活動結果去體驗規則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
2.加強心理疏導
通過班主任、心理教師定期輔導和相關方法進行矯正,從情感上悅納自己,情緒上快樂體驗,笑聲中反思自我,成功進步中激勵自我,感悟自我價值。
3.加強精神關懷和情感教育
“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班主任要轉化一名學生,僅靠豐富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用愛心去感化他們,只有讓學生處處感受到你的精神關懷與呵護,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扉,傾聽他們的心聲,及時客觀地分析原因,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發現閃光點加以鼓勵,慢慢地幫助他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任小艾.班主任專業化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
[2]歐曉玲.班級管理中應適時傾注精神關懷[J].湖南教育,2008(03).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3年課題“構建和諧班級中滲透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實踐研究”論文(批準號:GS[2013]GHB1227)。
作者簡介:曹占奇,男,1963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慶陽第一中學,在德育、化學教學方面有所研究。在國家、省、市級發表獲獎論文26篇,完成課題研究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