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涉及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在基礎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理論和操作,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然而,在目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成為教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興趣;理論;操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基礎教育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信息技術是小學教育階段必修的學科之一,它具有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和時代性。同時,新課標要求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兼顧知識傳授、情感交流、智慧培養(yǎng)及個性塑造,而且,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核心。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求教師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內,結合教材,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營造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參與課堂,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獲取信息技術知識,同時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教學。然而,目前小學高年級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教學效率低的現(xiàn)象,例如,學生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課堂參與度低、信息技術操作機械化、沉迷網絡等。因此,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值得教學工作者深思。
一、備課是建立有效課堂的前提
信息技術教師要對教材的教學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新舊知識的銜接、內容的難點重點等深入研究,通過扎實的備課,進行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導課內容和方式,恰當的課堂提問和時間安排等等,都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認真的備課。例如,學習到申請博客時,教師可通過明星博客引出該課內容,讓學生對內容產生興趣,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是教授學生怎樣申請博客,還可以指導學生怎樣美化自己的博客,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知識與學生寫作能力相結合,建立課程間的融會貫通,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采用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是方法
由于小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較弱,或對信息技術厭倦或沉迷網絡,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所謂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建立學習小組,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采用問答、游戲、比賽等形式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采用作品展示、操作技能、課外知識等方面進行合作學習。例如,小學五年級中關于學習制作幻燈片教學中,每個學生在熟悉幻燈片制作后,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各組完成幻燈片操作,加入自己的想象,豐富幻燈片形式和內容等,最后進行小組評比,教師根據情況進行優(yōu)、缺點的點評,并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能力。
三、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是目的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要求學生要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總而言之就是“學以致用”。因此,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從學生年齡階段出發(fā),結合其實際需要進行有目的性的應用引導。例如,學習了“畫筆”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它來設計賀卡,送給自己的同學、老師和家長等;學習了Word文字處理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它來寫作文、寫日記、寫信等。通過將課堂學習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學生則會樂于學習信息技術學科,更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黃俊平.構建小學信息技術“卓越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 才智,2013(20).
作者簡介:李軍戰(zhàn),男,出生于1981年11月,本科,就職于陜西省咸陽市咸陽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