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規則是游戲者的法則,是自由游戲主動學習的保證,是自由天空那道奪目的彩虹。幼兒自己制定的規則,為幼兒主動學習建構自我經驗體系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區域活動;內部規則;外部規則
幼兒園集體教學、區域活動和個別學習中,區域活動以其低結構、低控制和高自主、深交流的特質,深受孩子喜愛。學者,覺也。區域活動中豐富的環境信息和材料互動,為幼兒主動學習建構自我經驗體系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開展區域活動,幼兒教師首要的關注點是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促進幼兒的發展,其次是組建區域活動的秩序與規則,因為這關乎活動安全和效率。究竟什么樣的規則是必須具備的?什么規則能夠被幼兒認可奉行?如何減少教師的管理行為、支持幼兒自主拓展發展空間?
區域活動規則有哪些?
區域活動規則分類方式很多,從與活動內容的關聯性角度,大致可以分為外部規則和內部規則。外部規則是與其他教育活動相類似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活動區內不大聲喧鬧、不危及他人安全、不打攪別人、選區進區遵守提示、用物歸原共同整理等通用的規則。內部規則是依照區域活動自身特點順利開展游戲所應當遵循的行為模式要求。比如,娃娃家中抱孩子不可以頭下腳上,表演區的角色語言要符合角色身份等。
區域活動規則誰制定?
如果規則由教師制定,教師就成為責任繁重的監督者。教師不得不時刻盯緊幼兒,A幼兒違反了第一條要求,B幼兒違反了第八條要求,不斷地提醒幼兒不斷地打斷游戲情景。這樣會導致以下結果:教師身心俱疲、窮于應付,陷于各種“不必要的管理行為”,并且為維持秩序,制定更繁復的規則;幼兒無視要求頻繁違規,甚至由此養成不良習慣,并由區域活動遷延到集體教學活動和日常活動中。師幼互動充斥著管理與對抗,而不是支持與合作。區域的環境和材料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根據季節、主題、興趣等進行相應的調整,老師很難跟進確定合適的規則。
如果規則由幼兒制定,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幼兒活動中出現妨礙游戲的行為,同伴就會以游戲角色的身份或者從學習活動同伴的角度予以提醒,幼兒內在秩序感得以外化、物化,逐漸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教師則以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輕松現身,師幼關系融洽溫馨。
規則如何制定?
1.規則要源于幼兒,源于問題出現后幼兒的討論協商達成的協議。協商過程中,教師可以提示幼兒可能出現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如果實在無法確定出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可以暫定留待活動試誤修改。比如,大班建構游戲區積木數量不夠,現有作品的搭建者不愿意拆除,新入區的幼兒需要材料,怎么辦?請幼兒討論解決辦法,結果幼兒采取了照片和統計圖樣相結合的辦法,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拍照和統計圖樣,就成了建構區的規則。幼兒在美工區畫好的雞蛋殼到小餐廳烹飪了,還請其他小朋友來品嘗,結果亂作一團。這種情況可以交給幼兒自己討論解決:物品帶到別的區可以嗎?為什么帶過來?帶過來之后要怎樣收納?規則可以修改為:選區后要在本區域專心活動,如有合理需要也可到其他區交流;共享的材料結束整理時,誰帶來的由誰負責,帶著大家的快樂把它送回家。這也為以后類似區域活動情景提供了一個案例參照。游戲中的幼兒最知道怎樣處置他們的恩物更合適,哪個孩子不是對自己的寶貝玩具百般呵護呢?
2.規則要與環境和材料呈現方式相融合,越簡單越好。比如,小班閱讀區隔斷安靜光線充足,提供的繪本圖書放置于相對應的掛袋中,小區域創設里呈現讀書程序和專注讀書照片,鋪設地毯靠墊。這種舒適自然的環境下,幼兒來到區內就很容易遵守安靜專注的內部規則。表演區的各種材料盛放在帶有各自圖片標注的盒中,幼兒取放材料很便捷,活動收納秩序良好。
3.規則要根據實際活動情況引導幼兒調整。外部規則可由教師制定,逐漸學習內化長期遵守,內部規則伴隨區域調整和幼兒經驗水平提升進行新的討論調整。比如,與幼兒討論表演區如何慶祝“六一”,準備什么節目內容合適,需要誰來準備哪種道具,怎樣制作海報,如何邀請父母和家長,現場觀眾較多的局面怎樣應對。這樣孩子經驗被重新激活,在計劃和磨合中修訂了原來的人數限制、猜拳選擇表演內容方式和使用簡單道具的規則,“六一”是真正的兒童節了。
規則是游戲者的法則,是自由游戲主動學習的保證,是自由天空那道奪目的彩虹。在關注區域活動規則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幼兒的真實感受,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支持他們的主動游戲,陪伴他們慢慢長大。
參考文獻:
邱廣翠.優化區域環境滿足幼兒發展需要[J].幼兒教學研究,2012(06).
作者簡介:潘峰章,男,1975年出生,本科,在山東省高唐縣教育局就職,主要從事學前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