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規定:“對學生們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育以及實踐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培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就需要教師針對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來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引導。
關鍵詞:改變;解決;鼓勵
一、改變老師的觀念和角色
老師的一言一行,無論內在還是外在對學生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依賴心理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改變老師自身的觀念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實現由以老師為引導,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師需要轉變觀念,真切真實的把學生們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尊重學生們的創造性,畢竟教師的“教”本質上只起到輔助推進的作用,要想學生們可以掌握,還需要他們自己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2.改變課堂中老師的角色
新課改的出現,促使老師的角色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老師由“傳授者”轉向“促進者”“指導者”“反思者”。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機械的把人類的智慧結晶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擔任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要培養創新思維,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就要為學生提供“星星之火”,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提供信息,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進行評價,變成學生學習的“反思者”。
二、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無論如何,興趣總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們來說更是如此。從學生們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往往會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課堂上踴躍發言和參與討論,學起來自然也就相對輕松和主動。
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們盡快地集中注意力聽講,能夠為一節課開一個好頭,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抓住學生的心理,引發學生的興趣,運用“新奇、有趣”的手段導入學習內容,從而把全體學生的心帶入課堂。
三、問題解決中“求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創造性思維來源于學生的積極思考,數學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學習和訓練的時候,勤動腦子,認真思考。“一題多解”“觸類旁通”等都是學生巧妙使用思維靈活性來解決問題的具體表現。
老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鼓勵求異思維,不怕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問題,并發表不同意見,從而找出解決問題最簡單高效的方法。五年級上冊進行了找規律的學習,我們可以就其中一具體例題來進行討論。例如,老師可以給同學們出這樣一道題,找出下面數字的規律,并在括號里填符合規律的數:7、9、11、( )、( )。學生甲給出的答案是13、15,學生乙則是15、21。甲的觀點是認為這些數是按照奇數的順序排列的,而乙的觀點和思路則是認為從這排數從第三個數開始,每個數都是前兩個數之和減5。經過分析我們發現,這兩個同學的答案都是正確的,此時老師就要對兩位學生都進行表揚,鼓勵其他同學可以繼續尋找其他正確答案。
四、問題解決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合作學習
數學的學習過程是同學之間的積極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以往的教學過程,老師采用的方法是提供例題,然后進行示范講解,學生動腦子的機會比較少,學生懶于動腦或者思考問題的時候形成定性思維,總是以老師講解的例題為例,而不再去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答案。
想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老師就要改變教學思路,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提出問題,要求同學們自己思考,然后分成小組進行合作,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大家共同討論。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加分和減法的時候,可以先給同學一道例題:“2.1+2.1=?”這道題的解答方式是什么?和“21+21=?”相比較,答案為什么如此相似呢?而這兩道題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系呢?如果有,那又是什么聯系呢?也許有的學生會認為,對于小數加法可以先忽略小數點,做整數加法然后再把小數點加上去,我們知道這樣的思路是錯誤的,這時候,可以再舉一個例子:“2.1+2.11=?”對于有不同小數位數的兩個數來說,上述方法就不能用了,可見,該同學的思路是錯誤的,解答思路不具備普遍應用性。然后,講解正確方法,來吸引學生們對學習正確解題方法的興趣。
總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時刻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理念,注意觀察和探究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方式與方法,盡可能地用一種學生們樂于接受的方式來讓他們學習數學,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繼而愛上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葛木鳳,女,1977年10月出生,本科,福建省閩清縣雄江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