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內在、外在的種種因素,導致一定數量的英語學困生出現。如何改變英語學困生的學習狀態,轉化他們,促進他們的發展,不僅是對教育工作者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加強班級管理、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初學英語時,學生熱情高漲,充滿興趣;再學就出現了兩極分化,一些學生變得垂頭喪氣,失去了學英語的信心,成為學困生。這一現象已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英語教師認真分析,找出學困的原因,調整策略,改進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全面健康地發展。現就這一現象進行簡單分析。
一、學困生的具體成因
1.學習基礎差
我校學生的英語啟蒙階段參差不齊,尤其是一些來自農村學校的學生,由于英語基礎差,在課堂上從不敢舉手發言,害怕被人恥笑,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問題越來越多,導致學習興趣喪失,形成厭學情緒,影響了學習成績。
2.學習方法不正確
許多學生進入初中以后,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無計劃、上課不會記筆記、聽課不能把握重點、課后復習不及時,作業不能認真完成。
3.家庭、學校關注不夠
由于以往“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家長、老師只關注學生成績,對學困生的管理和轉化過于淡化和簡單化,未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分析原因,幫助其轉變現狀。致使部分學生得不到他們所渴求的理解、自尊、快樂、溫暖和自信,致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動力和興趣,聽天由命、消沉自卑,甚至自暴自棄,成為人們眼中的學困生。
4.內在性格
一些學生性格內向,他們不愿開口,模仿力也差,不愿參與各種英語練習活動,碰到問題不請教,這種性格的學生,學習上的困難無法解決,學過的語言知識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再現。進行Pairwork時,他們不投入,缺乏合作精神。
二、課堂教學中學困生轉化的有效策略
1.創設教學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搭建學困生展示自我的平臺
英語本身是一種枯燥的語言,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仔細研究教學方法,深鉆教材,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質量。我覺得應巧用一些格言、諺語、歌謠、謎語和游戲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2.合理構建學習小組,明確責任分工
要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就應讓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責任意識。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參與每次學習活動都是每個學生的責任。有收集學習資料的責任,有動手、動腦處理資料的責任,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責任,有參與交流、發表意見的責任,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責任,有獨立完成作業的責任,有與學習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學習任務的責任。因此,在組織合作學習前,教師首先要對劃分學習小組花費一些心思,我是這樣做的:我把班級學生按6人一組分組,每組中基本上按一個學優生、三個中等生、兩個學困生的比例搭配,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也有利于組與組之間公平競爭。再次,課堂上教師采取隨機提問的方式,根據他們的表現評價小組活動的質量。
3.科學運用評價,提高合作動力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對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進行合適的評價,促使他們能夠更加愉悅地參與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上臺板演,優先指名學困生,盡量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并充分利用他們的成功感和興奮感,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學困生的提問,教師應優先予以解答,多實施鼓勵性評價,激勵他們不懂就問。根據學困生的不同特點和水平,對他們的每一個進步予以表揚,讓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認識自己身上寶貴的積極因素,及時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學困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回避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存在雖為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也給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只要我們心中有他們,樂于為他們的進步動腦筋、想辦法,相信丑小鴨也會有春天。
參考文獻:
黃建華.小學生英語學習習慣應當如何培養[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
作者簡介:徐茂香,女,1966年10月出生,大學,就職于吉林省和龍市第六中學外語組。
王素慧,女,1972年11月出生,大學,就職于吉林省和龍市第六中學外語組,研究方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減少學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