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一種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要靠學生自主訓練、實踐和應用。作文教學要有新的突破,得從引導學生觀察、廣泛閱讀入手,抓小練筆積累,使學生自主練筆、學用結合,把激勵學生的內驅力擺上重要位置,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闡述了在寫作教學中應采取的幾種教學策略。
關鍵詞:作文;教學策略;創新
小學作文教學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我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從引導學生觀察入手,幫助學生豐富習作的素材
魯迅先生說過:“如果要創作,第一必須觀察。”在這個五彩繽紛的大世界中,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攝取反映景、物、人、事的特點。學生有話可說,作文有真情實感,能做到實事求是,杜絕說空話、假話。
二、從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入手,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得少,二是記住得少。所以在說話、作文時便沒詞兒了。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左右逢源。為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圖書館,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各種書籍,并且教育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學會正確地閱讀。還讓學生隨身準備一個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在腦海里,隨時積累寫作素材。并且在班內建立圖書角,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評選閱讀之星等活動。
總之,盡自己的所能鼓動學生讀書,鼓動家長買書,為學生借書創造機會,讓書籍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成為課外最受歡迎的消遣方式。
三、抓小練筆積累,減緩作文訓練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語言材料的積累還不夠,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學期7~8篇大作文是遠遠不夠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練練出來的。練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練筆,抓小練筆積累,可以減緩作文訓練的坡度。
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小練筆,其好處是:(1)長期系統的小練筆,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一旦作文時需要,就可以隨手拈來,靈活運用,從而分解作文的難度;(2)小練筆的形式活潑多樣,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害怕作文的心理;(3)學生通過小練筆,可以使長期沉積在頭腦中的感知記憶得以復蘇,或喜或怒,盡情表達,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訓練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培養其創新能力
學生作文為什么會出現眾多的雷同現象?這與學生作文時的思維定勢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引導學生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把作文訓練與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1.同一題目多角度選材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作文指導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同一題目從多種角度選擇材料。
2.同一材料多種立意
為了克服學生作文思維的單一、不善于變通的弊病,教師在其指導學生寫同一材料的作文時,要引導學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義性。
3.同一材料多種體裁
學生的思維是多側面的,有的善于邏輯思維,有的擅長形象思維,還有的直覺思維見長。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特點和寫作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同一材料多種體裁的訓練。
小學作文教學要實現創新涉及面很廣,但只要努力探索,定會有出路。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論寫作教學.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新探.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章曉丹,女,1985年1月出生,大學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永嘉縣橋下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