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區教育理念指導下,校化學教研組積極探索在3D學案教學模式下的高效課堂教學,初步形成了3D學案教學的基本思路。課前組織學生完成依據學案預習新課,使本堂課的思路為師生共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交流預習的體會與疑惑,并對典型例題進行剖析。同時在課堂中借用多媒體展示輔助3D學案教學,使課堂充滿快樂的色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3D學案;小組討論;展示;反思
傳統的教學主要采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貫徹的教學理念是“題海戰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是課堂的專制者,從而忽略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最終導致了“教”在課堂,而“學”在課下。同時由于高中化學知識點較為零散,難形成邏輯性強的知識體系。加上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重,結果使課后練習與教學進度有了一定的脫節,最終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越來越低。怎樣在新課改中讓學生融入課堂,實現教師學生的角色轉變,提高教學效率,是教育者們探究的問題。當然,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在這教育改革的洪流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就更多。在新課改要求下,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在DJP教學的基礎上,成都龍泉驛區提出了3D教學,對教師教育理念的指導和教學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一、3D教學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定位
3D是“三導三動三達成”的簡稱,3D來自導、動、達的第一個拼音字母的大寫。3D的具體含義:三導:導學→導思→導法,突出的是教師活動;三動:行動→心動→神動,彰顯的是學生活動;三達成:達成目標→達成習慣→達成快樂,強化了教學目標。
3D教學就是既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3D教學以學案為載體,依托學案中的活動元,以教師的“導”為主要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最終達到“以導引學,以學促教”的目的。3D學案的基本欄目:學習目標、學習重點、溫馨提示、自主學習、同步學習、反饋練習、歸納梳理、課后鞏固、我的反思。3D學案是學習的路線圖、方向標,一方面3D學案的設計規范了師生的教學行為,另一方面學案中的“同步學習”增強了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變成群言堂。繼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真正的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
二、在3D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畢業剛開始揮舞教鞭時,3D學案對于我來說成了擺設。因為覺得一會讓看學案,一會讓學生翻教學,一會兒又看PPT,自己都有點手忙腳亂了,學生肯定也會覺得無序,所以上課完全按自己的思路來講。自己的模式就是:PPT—筆記—板書—課堂例題,而3D學案成了我留給學生的課下作業。有時自己會覺得知識點比較簡單,學生也提前預習過了學案,一不留意,就把自己繞進了習題講評課的圈子。3D學案來自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怎樣更好地使用它,令其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我想有些老師估計和我有類似的困擾。
起初使用3D學案時學生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課前部分學生根據學案機械地根據教材將學案中的舊知回顧、新知預習完成,忽略了本身對新課的思考;也有一部分學生直接copy同學預習的成果,覺得這和看書完成的效果沒什么區別;第三種情況是部分基礎好的學生根據學案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本堂課認為已經了然于胸,導致上課時間處于放松狀態,致使對當堂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都不理想,停留在知識的表面,缺乏系統的學習方法歸納。
由于老師對學案的使用誤區,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使3D學案沒有真正的為我所用,為高效的課堂所用。經過前輩的指導,我在3D學案的使用上有了一定的改變,課堂也從之前的“滿堂灌”“滿堂問”向“以學論教”的方式轉變,讓課堂充滿質疑聲、討論聲、歡樂聲,從而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最終培養成樂于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李思盛.3D化學學案:九年級上冊.科學出版社,2012-07.
[2]何清宇,陳禮勇.DJP教學理念下高效課堂模式探索.龍泉九中,2012-8-27.
作者簡介:付瑞麗,女,1986年5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中學校,從事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