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教育工作者大都一心撲在教育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他們往往只強調“教師教授知識,學生努力學習”,卻不知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班級環境,保持學生的良好心態,對班級管理也只是生硬地照搬照抄班級管理條例。將通過事理來培養并保持學生良好心態以提高教育實效。
關鍵詞:講道理;擺事實;良好心態
“態度決定一切”,這是美國西點軍校的一句名言。本人結合教育實踐,打算從以下四個角度來討論培養學生的良好心態。
一、歸零的平常心態
所謂歸零,就是完全放下自己,冷靜審視自己的得與失,淡化已經得到的,重拾信心去追求更高更遠的理想目標。因為,如果人是活在過去,他就懷念過去;如果人是活在未來,他就期待將來;如果人是活在今天,他就珍惜現在。學生也是一樣,取得好成績之后,有些學生懷念過去、沉迷在過去的榮譽中驕傲自滿、不思進取;有些學生不滿足已有的成績,放眼未來,把目標放得更高更遠。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注意引導學生立足現在,放眼未來。
二、積極進取的心態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你在看它的哪一面?如果只看到事物陰暗的一面,總覺得這不好那不好,甚至于不惜添油加醋地去夸大其詞的話,那你離尖酸刻薄已經不遠了。而且你不但看不到它積極進步的一面,更沒有意識去學習它的長處,這只會令你越來越落伍。我們常說的“不能輕敵”,就是要我們時時注意競爭對手的長處,學習它、攻破它,直至變為己有。唯有這樣的心態我們才會不斷地充實提升自己,也才會容得下別人,真正學會長大。為此,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事物不利的一面,做法有以下五個方面: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堅韌;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練就了你的精神;感謝拋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的勇猛;感謝欺騙了你的人,因為他增加了你的浮沉;感謝鞭打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才能。
三、勇于創新的心態
學校教育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不斷創新發展,培養學生大膽果敢的見識。創新的基礎是知識和見識。如果只是生硬地教育學生,那么學生還是領悟不了,更運用不起來。本文將通過富有哲理的故事來讓學生領會處事的方法和原則。故事是這樣:老張和老李一人出50塊錢買了一個蛋糕,老張說我來切,老李怕他切得不公平,就找了三個朋友。第一個是搞政治思想工作的,他對老張說,你要提高你的道德素質,不可以權謀私。第二個是搞技術的要求,老李好好把這個面積測定一下,再考慮這個蛋糕做的均勻度,好好算好,通過優化計算,選擇切入的面。第三個是制度經濟學的,讓老張先切,切完以后,老李先挑,保證它會盡量切得公平。第三個是制度經濟學的,既創新又不費事地就把問題給解決了,何必去爭得頭破血流呢?
四、認真負責的心態
明確學生的責任,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是把學習搞好的內在動力。教育學生首先應該清楚自己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只有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才有可能再做一些別的什么,事無大小之分,認真對待每一件事都算是大事,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崗位,就是做出了最好的貢獻。就責任心態的教育引導,引入一則小故事:
五歲的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件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
漢克問道:“為什么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的小花上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的人,而是他對別人多有幫助,印證了“事無大小之分,認真對待每一件事都算是大事”的道理。
綜上所述,一種良好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強。誠然,這說法未免夸張了些,但這說明了保持良好的心態的重要性,要想管理好并建成文明班級,真正出成績、出實效就必須讓班級保持良好的心態。讓學生播種正面積極的思維,收獲健康成功的人生,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王愛香.如何培養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應對學習[J].新課程:中學,2012(05).
作者簡介:黃興華,男,1973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黎塘鎮一中,研究方向:中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