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體育教師應正確理解體育與健康課中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價值所在,竭力尋找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目標與方法,才能使體育與健康課堂真正達到高效。經過多年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在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常規、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表現是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有效實現
一、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常規是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基礎
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常規是體育教師根據體育學科特點、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提出的教學規定與具體要求,也就是在體育課堂中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一般體育課堂常規包括:整隊集合師生問好,清點人數,宣布課堂學習內容,安排見習生,檢查服裝,做準備活動等。這些內容在落實“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師生問好:一上課師生大聲相互問候,振奮人心,為課堂營造融感情和氣勢為一體的教學氛圍。教師清點學生上課人數,使學生意識到教師的在乎。檢查學生服裝是否符合運動需要,是否佩戴首飾等物品,培養學生安全學習體育的意識。長此以往學生按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遵守課堂紀律,主動聆聽教師指令,積極練習,不與同學打鬧等,這一過程就是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教育的結果。課堂常規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師要重視課堂常規的建立與嚴格執行。
二、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是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根本
這里的教學內容是指運動技能,它是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載體。因此,體育教師應認真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育的因素,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內容大多都帶有鮮明的教育因素,只要教師充分挖掘和加工,“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學習目標會有效實現。
三、運用恰當的組織教法是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策略
組織教法指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特定的學習活動所用的行動方式的綜合。合理選擇和運用教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具有良好的影響。如運用分組練習法培養學生責任感,及公平競爭意識和吃苦耐勞、果斷行事及頑強拼搏的體育風尚;通過組織學生布置練習場地,培養學生熱愛勞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個體差異練習,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四、關注學生的個體表現是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保障
體育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是在室外,學生在開放的場地各種思想會暴露無遺。如在800米教學中有的學生不能堅持跑完全程,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向跑完全程的學生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達到了情感的釋放。
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實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方法比比皆是,只要教師有意識地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積極采用多樣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體育道德、合作精神等的訓練和培養,“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達成會如愿以償。貫徹落實“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學目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而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達成“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是每一位教師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張自泰.淺談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農村教育,2012(08).
[2]陳永敏.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創新能力[J].文理導航:下旬,2009(12).
作者簡介:沈彩霞,女,1967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教學研究室,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