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確的評價應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老師對學生的期待,相信學生能夠成功,教師恰到好處地夸贊學生,能營造課堂教學的激勵氛圍,激勵他們不斷產生新的追求。
關鍵詞:課堂評價;學習興趣;學生
我們認為課堂評價雖然在信度、效度等方面不及標準化測驗,有時甚至有一定的隨意性,但其簡便易行,既能及時獲得結果,又能為師生雙方提供反饋、監控、調整課堂教學進程的功能,是一種重要的形成性評價方式,也是踐行現代教育評價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徑。
一、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評價普遍存在的問題
1.評價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教師憑著自己的感覺,或者隨便地給學生以評價,課堂上的設問比較隨意,給學生的評價總是諸如“好”“不錯”“要繼續努力”等籠統的評價語言,或者認為好的學生什么都好,差的學生什么都差,不能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價學生,讓他們大多將無法確定努力的目標。
2.評價時缺乏真誠。有的以教訓人姿態或以懲罰的心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動輒訓斥,冷嘲熱諷,或者借題發揮,抖落出學生往日的一大堆不是,用以施加壓力,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有的以懲罰的心態面對學生,這種評價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
3.評價中機械地運用一個尺度不能做到因人而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特點和價值,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不能設想用一個統一不變的尺度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生,表現出教師的思想僵化。也造成學生有的感覺達到標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有的覺得標準太低沒有奔頭。這樣的評價限制了一部分學生的發展。
二、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走向正規。教師對學生的“激勵與賞識”在課堂評價中處于主導地位。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評價要能準確簡練、自然真誠,能使學生產生情感的體驗,品味到成功和被老師賞識的喜悅,從而煥發出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課改強調賞識教育,但這并不是說可以一味地、毫無原則地對學生進行“賞識”“激勵”。作為教師,當發現學生理解上有偏差時,就要通過明確、有針對性的評價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和情感走上正道。
2.因人而異,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在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群體,我們的評價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問答的評價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不要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應允許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做出不同形式或內容的解答,并做出鼓勵性的評價。
3.教學中的評價能使學生有意識地克服自身的不足,并激發他們的潛能。正確的評價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它能夠引發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差距,進而產生完善自我的心理,去努力追求更好的發展。教師要特別注意及時評價,及時反饋,才能使學生切實了解自己的情況,自覺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克服不足。
三、課堂教學中如何評價學生
1.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要盡量做到一分為二,教師對每一個學生既要看到缺點,又要看到優點,而且要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學生的優點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孩子們也不例外。必要的批評要以不侮辱學生的人格、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教師在評價學生時,特別是運用否定性評價時,要注意場合、地點,方式、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使他們不斷進取的目的。
2.關注細節,多一分耐心,做課堂評價的有心人。課堂上經常有一些上課注意力很不集中,老師不停地提醒,可每次都管不了幾分鐘,真讓人頭疼。例如,對一些所謂的“學困生”。由于在其他學科上課時有老師的威嚴震懾,他們總覺得很壓抑。一旦到了我們非考試學科的課堂,感覺那就是他們的天下。有時讓人感覺局面都沒法控制。這時我們老師就要冷靜,有耐心,善于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久而久之,他們會感覺到他們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以后在課堂上就會成為一個優等生。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做手工時細致勁甚至是你想象不到的。
3.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和弱項。我們平時所說的學困生一般指的是那些數理邏輯、語言智能為弱項的學生,這些學生身上智力強項往往被教師所忽略,未被發現。作為教師就要善于發現和尋找這部分學生的智力強項,告訴學生: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今天你雖然不能考高分,但只要你去努力開發智力弱項,說不定今后在某個領域你的智力強項就會迸發出耀眼的光彩,同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對社會有所作為。這樣不僅樹立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所謂的“學困生”從根本上也就消失了。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新課程如同一股春風,帶著久違的清新吹進了課堂,洋溢著人文氣息的新理念更是滌蕩著我的心懷。在與課改同行的日子里,我實踐著、求索著。
參考文獻:
[1]馮林榮.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3(12).
[2]崔旭鳳.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概念教學[J].中學數學月刊,2012(08).
作者簡介:鄭天梅,女,1971年12月出生,就職學校:江蘇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學,研究方向:學生勞動勞技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