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活動是為了人的生命質量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這種教育需要情感,更需要情感教育來培養人們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而語言作為母語,它的本身就具有情感性,語文內容具有豐富的人文性。
關鍵詞:語文情感教育;唯理性;人文性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是由老師、教材、學生組成的一種教學活動。語文教材雖然由無聲的文字組成,但是蘊涵著豐富的內容,貯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男女之情和手足之誼?!啊读缪蛞瘛分械募儩嵉挠颜x;《散步》中尊老愛幼的親情;《談生命》中對生命的珍視;《沁園春·雪》中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等。這些都為語文情感教育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更是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化身,他們是情感教育的代表,引導著學生去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來說,他們是一群充滿著豐富情感的教學主體,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做一個具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人。
一、教材的情感引導
語文課本里的大量文質兼美,形神俱佳的文章,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濃厚的情感環境。在這里,有《海燕》中海燕在烏云壓著在海上搏風擊浪的雄姿;有《再塑生命》中感人的師生情。有何其芳在《生活多么廣闊》中展現的“生活多么芬芳,凡是生活的地方就會有快樂和定期“的偉大真理;有《詩經》中古典的愛情觀向我們描寫了古代的愛情畫面。
語文教材正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情境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得到熏陶,誘發他們的主動性,強化了他們的感受性,情感教育的教育性也滲透了其中。孔子曾說:“求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做過學生的人都有這種體會:新學期發新書,在自己領到新書的那一刻,總想去閱覽各科新書。作為母語的語文課本,經常成為被選中的對象,當教材中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情感熏染了學生,就會激發起他們內心的興趣。這個情境氛圍是寬廣的,當然也是延續的,學生的興趣就會保持一種長久性,外界氛圍激起的這種相應情感,會讓學生更加明白和了解自己,從而發自內心的興趣。因此,教材的情感引導非常重要。
二、教師的作用
相對教材而言,教師也是一個受教育者。要讓學生明白教材所指,那么,自己就必須學會理解教材。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學會教材內容的情感處理:教師從情感維度上著眼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組織,使教材內容在向學生呈現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其在情感陶冶方面的積極作用。只有當教師充分了解和掌握教材,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向學生充分呈現。教師在向學生充分呈現教材內容時,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呢?
1.導之入境。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這就是作者描繪的,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它是形象思念的產物。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很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作品的境界,那么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受到熏陶,就很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
2.動之以情。劉勰《文心雕龍》:“情者文之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作品的生命,不論是看似解釋說明的說明文,還是戲劇等,都充滿了情感?!罢f明文的寫作者本身就是具有情感的人,在編入教材時還體現了編者的情感?!狈▏膶W家狄德羅說過:“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進都不能打動人心。”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所以使人愛讀或流傳不衰,不僅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如,《出師表》中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赤誠忠貞之情,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景仰之情,對賢臣的愛慕渴求之情,對小人的鄙視之情,等等。課文具有如此在豐富多樣的情感,教師應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傳染給學生,使其獲得充分的美感的享受的同時,讓其“沁人心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熏陶。
3.寓情于景?!袄聿豢梢灾敝敢?,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也,故即事以寓情?!弊髌分械摹袄怼笔翘N涵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畫意、詩情之中的。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理”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認識到情寓于“理”中,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審美評價,使性情得到熏陶,靈魂得到凈化,獲得哲理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張宏玉.教情感育與認知教育的統一.教書育人:普教版,2000(16).
作者簡介:李小蘭,女,1975年10月出生,大學本科,就職于四川省武勝縣飛龍鎮初級中學,研究初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