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爾莫斯曾經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精心創(chuàng)設的各種教學情境能將學生的情感置于快樂的狀態(tài)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探討了小學生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問題情境;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由此可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快樂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最終獲取新的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顯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幾種策略。
一、創(chuàng)設懸念化的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欲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chuàng)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將42個編成號碼的彩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準確報出彩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于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學生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二、創(chuàng)設沖突化的問題情境
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三、創(chuàng)設游戲化的問題情境
數學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通過數學游戲活動,學習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和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愛好,而且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師引導:“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喜歡!”)現在請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游戲,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好!”師:“這里每個盒子里各裝了6個球,有的盒子里放的6個全是紅的或6個全是藍的,有的盒子里放的是3個紅的和3個藍的。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看是什么顏色,摸完后繼續(xù)把球放進盒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xù)摸,每組推選一人做記錄。”學生感到新奇,便產生了興趣。活動結束后,每一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重復的數學知識游戲化了,這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好方法。
四、創(chuàng)設故事化的問題情境
所謂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兒童愛聽故事的心理,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置一種由生活、童話或神話中選出的有濃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受到強烈刺激,各種感官得以調動,讓學生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豬八戒約孫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園摘桃子吃,正巧碰上七仙女們摘回8個桃,豬八戒上前討要,仙女們要八戒按下面的要求分完桃才能吃:把這些桃平均分成4盤。豬八戒受大家的啟發(fā),正確地分完了桃。正準備吃桃,仙女們又想考考他:如果你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剛才平均分的過程,這些桃就全歸你。八戒一聽,急忙說:2×4=8,仙女們直搖頭,八戒沒辦法,急得直流口水,只好求同學們。師:大家能幫八戒的忙嗎?生:能。通過故事的講解不僅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很快突破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的難點,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
五、創(chuàng)設活動化的問題情境
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tài)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tài)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而且學生對自己通過數學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是印象最深刻的、記得最牢的。
六、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合理有效地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境,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fā)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又指出:“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觀。”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置身于生活問題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實踐證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fā)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并對其進行優(yōu)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宏.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當代教育科學,2007(18).
[2]于清華,張文利.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1(09).
作者簡介:王濤,男,1973年3月出生,本科,重慶市墊江縣曉興學校教導主任,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