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最早可不是電影,它們是傳說,是玩具。
誕生=元始天尊的防御系統
根據傳說,最初的造物主沒有名字,只是以一種“靈”的形態運行在宇宙中。在宇宙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生命之后,“靈”覺醒了自我意識,由于沒有交流對象,它產生了兩個聲音、兩個人格,即宇宙大帝和元始天尊,由于他們是一體的兩面無法分離,在各自具備實體后他們也一直共同游蕩,但兩個相反的人格卻導致本為一體的二神產生了爭執并最終引發了戰斗。
宇宙大帝又被稱為“黑暗之王”, 他唯一的目標就是毀滅多元宇宙及其秩序。而秩序的具體體現,就是其兄弟兼宿敵元始天尊和他所變形成的塞博特恩。在元始天尊把塞博特恩改造為防御系統并創造變形金剛的同時,宇宙大帝也把自己變形為可怕的移動星球形態。
至于那兩個肇事之源,宇宙大帝和元始天尊又是從哪兒來的?那當然是人類想象的結晶。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宇宙誕生的想象用圖書、動漫、電影等方式呈現出來,比如有G1動畫大電影、《元始天尊圣約》、《塞博特恩傳奇》等。這些主要來自于日本和美國兩個國家的虛構創作,共同成為變形金剛來龍去脈最初的根源。兩個國家的創作都有戰后的影子,東西方的呼應也為變形金剛在全球范圍內的流行以及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
實體=孩之寶玩具
1983年,在日本誕生了一部機器人的動畫片,主角是一群可以變換為汽車、飛機形狀的機器人,設計者日本TAKARA公司推出了MICROMEN和DIACLONE兩個系列玩具,其實開始并沒有制作相應的動畫片,只是依靠漫畫雜志進行隨刊介紹,最多也是拍攝了一份玩具廣告在電視上播放,是早期的這些設計始終在強調駕駛員,能夠變形的機器人不過是駕駛員操縱的機器,但這些似乎并沒有調起消費者的興趣,以至于市場魅力大打折扣。美國人倒是看好了這個設計,這時候美國孩之寶公司主動找上門來,希望與日本的TAKARA株式會社共同開發這些能夠變化的機器人玩具,經過一系列的談判與注資,苦于打開美國市場的TAKARA最終與孩之寶走到了一起。孩之寶建議將原來TAKARA的兩個系列進行合并,經過雙方設計師的封閉研發,孩之寶挑選出MICROMEN和 DIACLONE兩個系列中一些出色設計,并分為兩派機器人創作故事,在1983年年底悄悄推出了重新包裝的玩具產品,這就是變形金剛。
進步=機器人不再是人的奴隸
《變形金剛》與那個時代很多描寫機器人的動畫片不同,變形金剛這個群體中的機器人不再是人的奴隸,每一個機器人都是獨立的、有情感和善惡的生命體。為了讓這些機器人有鮮明個性以及正邪的區分,孩之寶公司將機器人大致分為兩派,一派稱為汽車人,主要由一些熱愛和平的越野車和卡車組成,而對立者霸天虎則是一些能夠變形成手槍、飛機等軍用裝配的機器人,雙方為了能量塊糾葛相互戰斗,戰斗從變形金剛的老家塞伯坦星球打到地球,之后更擴大到整個宇宙。從變形金剛角色設計上不難發現70年代反戰情緒的痕跡,代表邪惡的霸天虎一律是軍用裝備,而對抗者汽車人則強調民用性。
電影=真人電影的開山之作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是派拉蒙電影公司聯合夢工場影業于2007年參考基于風靡全球的“變形金剛”系列玩具產品而改編的一部美國科幻動作片。這部電影是《變形金剛》系列真正意義上的真人電影,也是該玩具系列真人電影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