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自形成以來,由于缺少公平公正的市場機制,從來就沒有真正規范過。所謂的市場不過是光鮮的幌子,能在這個市場生存下來的機構,大多是腐敗與欺騙的場所,真正按市場規則運作的,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大多舉步維艱;這個市場充斥了太多暗箱操作的成份,是市場經濟作用下的藝術怪胎;藝術家削尖腦袋拼命往市場里鉆,畫廊經紀人利用藝術家的善良盡欺騙之能事,拍賣公司僅僅是企業操作價位的平臺,其行為實質上跟拍賣并無多大關系;經紀人、畫廊、拍賣機構和藝術家之間幾乎沒有誠信可言,各自打著小算盤;而投資者面對混亂的市場,因缺少正常的引導,往往會墜入藝術商人所設下的陷阱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特別是在書畫收藏方面,本來書畫收藏在近幾年成為了熱門,而不景氣的房地產投資,也把許多投資的目光吸引到了這方面來,然而,書畫藝術的特殊性,使其缺少量化標準,而在市場方面無法確定作品的實際價值,大多數投資者并沒有藝術鑒別力,他們在投資書畫時變得迷茫,盲從于藝術家的夸大宣傳和藝術家的身份認定,認為藝術家的身份越高,藝術水平就越高,他們不知道身份地位與藝術水平完全不是一回事,而在中國目前的體制狀況下,往往是相反的,身份地位越高,其藝術水準越低,因為真正醉心于藝術的藝術家是不屑于身份地位的追逐的,藝術價值是永恒的,身份地位卻是暫時的,投資者把暫時的東西當作永恒,怎能不被人忽悠。
政府主導的美協、書協、畫院等等機構,正是造成藝術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占據了主流的宣傳展示平臺,其身份又為他們裹上了藝術外衣,更具欺騙性,實際上,人們只看到官場的腐敗,而這些機構本身就是一種腐敗,由于身份地位可以帶來更大的實際利益,這就造成了某些美協、書協居然有數十位副主席排列出來,成為一大笑話,某些藝術機構對社會的危害比官場大得多,因為它損傷的是一個民族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