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鼎先生自號老西兒、半山房主人,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山西交城,居內蒙古數年,今為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內蒙古塞上國畫院院長、內蒙古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周鼎先生曾于北京、鄭州、洛陽、內蒙古、桂林、臺灣、馬來西亞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聯展,其主攻山水畫,以其雄健蒼勁、渾樸沉厚之筆墨意境為畫壇同道所稱賞。
回顧我國山水畫,迄唐宋元明以來,名家輩出,佳作迭現,繪畫理論亦因之時有新倡。南朝齊謝赫以“氣韻生動”為“六法”之首(謝氏雖專言人物畫,實后世畫家之共識也),南朝宋宗炳以“澄懷味像”為“臥游”之歸,北宋郭熙以“三遠”為山水立法,明董其昌言“南北宗”為畫道分派。清龔賢言之尤詳,《柴丈畫說·畫家四要》云:“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丘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日: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柴丈此言可謂泄盡畫中之秘矣。山水畫不外乎筆法、墨法、丘壑(即構圖)、氣韻(即意境)。筆法古而健、墨氣厚而活、丘壑穩而奇、氣韻渾而雅,此山水畫之上上法寶也。古者荊關董巨、范寬、李成、黃吳倪王皆能得其正趨。觀諸今日之中國畫壇,能得其一者蓋鮮矣。
周鼎先生隱居塞上,此山此水、此原此月、此人此情,漸匯血液,漸入精神。若值佳日,舉杯酣飲,心中豪情溢蕩,每為《敕勒歌》所感動:“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陰山,即今呼和浩特市郊之大青山,座落于內蒙古高原之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周鼎每有登臨,便有感動莫名、豪情滿懷之狀,故出自胸臆,訴諸筆墨,則多雄渾豪邁、堅毅爽樸之致。周鼎吸納大草原之坦蕩、大青山之雄峻、敕勒川之茂美,又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廣采博取,镕鑄自我之心靈境界,磨煉自我之筆墨技法,開拓自我之繪畫面貌。若以清初龔柴丈之言“繪畫四要”之八境擬之,則不難得其寰中矣。周鼎寫山水多崇山復嶺、靜水翅溪,間之以茂林密葉、幽居短橋,又以遠嶺高渾,出蒼茫悠遠之致。其筆法能健,墨氣能厚,丘壑能穩,氣韻能渾,較之柴丈之言“四要八境”,能得其半矣。若筆法能古,墨氣能活,丘壑能奇,氣韻能雅,則足以出人頭地,廁入大家之列。然自古畫者如云,能得四要八境之_端者已為不易,況能得其數端者乎?
周鼎以本樸之心、雄厚之質,寫沉厚繁茂之青山,筆不求健而自健,墨不求厚而自厚,丘壑不求穩而自穩,氣韻不求渾而自渾,何者?繪畫為心象之外現,心中所有則筆下所有,心中所無則筆下所無。雖元代黃公望言畫家四病“邪甜俗賴”,若百般遮掩,亦難脫方家法眼。故周鼎深知畫者化也,心之外化也。其于戊子三月所作《山上山下皆有人家》,尤以筆墨雄健蒼厚、丘壑穩重聳拔、意境渾樸中正而見長。其近景為山下坡腳處密林繁茂,偶于樹隙間露出村居人家;寫樹以蒼厚之筆寫撇葉叢木,其中間之夾葉且敷以藤黃,頗見空靈意趣;村邊橫一石礅小橋,架過山塘通往山外。中景為峭壁數疊而起,半山坡邊安一小屋,臨水而攬清波。遠山則蒼聳郁茂,又漸迤出畫面之外,以見渾厚之致和蒼遠之思。其作《青山云又起》則為無人之境,山峰巨壁重疊而上,或峭立、或聳峙、或橫向鋪開、或呼應回環、或坡擁叢林、或樹攀青巒……青溪白云流轉于群山之中,或飄蕩山腳、或隔斷嶺頭、或環繞林間樹梢、或逸出山外與遠天融為一體。其中所作林木,或夾葉、或點葉、或勾葉、或小混點、或大混點,無不生動別致,統一中富有變化;其寫山嶺取勢中正工穩,整齊中又不乏橫截斜取,頗見其匠心獨具、功力深厚。
周鼎所作山水畫,其整體風格多呈現出北派山水之雄強峻厚,尤以質取勝,非若南派之以韻勝也。孔子曾云:“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也,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其言古人尚質,今人尚文,如用人,則孔子愿用古時之質厚之人也。質厚之人良善仁樸,可以行遠,可以為百夫長。孔門弟子以曾參為魯,魯厚之人善良本樸,而孔子之道亦由曾參得之,傳之孔子之孫子思,子思傳之孟軻,而孔道因之大明于天下。今周鼎秉厚樸之質、內秀之資,發為筆墨,形于山水,自有渾樸沉厚之致。承其所長,日有新進,漸有發明,其山水畫則不難漸登“古而健、厚而活、穩而奇、渾而雅”之八境之地也。孔子又曾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又可見文與質不可偏廢,但必先有其質然后有其文,則文與質彬彬大盛,可臻完美。愿周鼎秉質尋文,內秀英發,樸質堅篤,文質相熏,則生境明穆,別開一重天地。
藝術家名片
王寧,號大白,1968年出生于山東濰坊,自幼喜愛涂鴉,大學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專業,師從張宏賓先生,啟蒙受教,學業精進,畢業后長期從事美術出版工作,設計書作獲全國優秀設計獎,后入榮寶齋畫院高級研修班精研傳統山水,師從唐輝、范揚諸先生,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相關展覽活動,并廣為中美加及港臺個人和機構收藏,現為北京榮寶齋畫院畫家,加拿大中國書畫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