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旅加青年畫家王寧的相識,源于他為我編輯的畫冊作設計工作的過程中。印象中,這個山東大漢思路縝密,眼界開闊,作品洋氣。交往中,得知他又是一位科班出身,“童子功”很深的畫家,進而陸續讀到他近年的一些山水畫寫生創作,對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可攀成半個老鄉,因為他是生于濰坊,而我的祖父從登州府蓬萊縣逃荒到北大荒的。借此次畫展機會,談談對他的理解與評價,算是一次紙上談心吧。
受時代之惠,王寧的求學,習畫條件比之前人優越得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走的何止萬里?齊魯大地起步,他—下子到北美多倫多定居,也時常游歷于祖國的山山水水。足跡開拓眼界,登山則情滿于山。山水,在畫家眼里轉化為胸襟、氣度。泰山的雄偉,黃山的奇秀,雁蕩武夷的靈動,洛基山的粗獷,多維度地陶冶著畫家的審美情趣,賦予他深厚的生活積累,滋養了他的文化血脈。
王寧出生與成長在孔孟之鄉,那里深厚的人文精神積淀培育了他人生的根基。單說他的故鄉濟南,千佛山下,大明湖畔,古亭名士,無處不穿越時空,訴說著歷史的記憶。南豐橋下漱玉水,漁洋詩社稼軒魂,年輕學子游蕩其間,眼觀而心得。王寧是勤奮而有心之人,他對荊浩《筆法記》、郭熙《林泉高致》、謝赫《古畫品錄》等等典籍的學習和實踐延續著中國傳統藝術的文脈。
讀王寧的山水畫,給人開闊、清新、眼前一亮的感覺。首先是畫中之境,渾然天成。這與他常年堅持寫生分不開。尺幅天地,畫面既能放大一草一木,也能包納山巒云煙。從奇峰深壑,到老街村屋都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畫家概括造境的能力是成熟老辣的。我能清晰地看到,畫家對遠山近景的布置,對人居與環境的安排,都體現出匠心與創意。其次是筆墨隨心,精到耐看,絕不以粗服亂頭拿出示人。王寧的山水畫可以說是筆筆有蹤,從中看出科班訓練對于藝術家的造就。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只有掌握好筆墨運用。才能稱得上是中國畫家。王寧于揮灑勾勒,皴擦點染間,營造出斯人心中之象,我們讀來感覺親切自然,如臨其境。說起筆墨與自然的關系,明代董其昌的一段話很令人深思:“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碑嫾乙跃畹墓P墨,為我們創作出一幅幅紙上勝景。最后是畫中的詩意。美學家朱光潛說過,詩存在于一切文學藝術品類中,能否在形式上不是詩的藝術作品中讀出詩來,是人的審美能力評判標準之一。王寧的山水畫,充溢著淡泊、寧靜的詩意,即《詩品》中所謂“沖和”之氣。群山環抱中的書院,密集民居中的一株高樹,都在娓娓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蘊。王寧曾說過:“在感情靈動,激越飛揚的同時,運用平日通過臨摹學習古人所獲得的知識、技巧、經驗、素養,對畫面進行具象或者意象的營造?!边@其實是以繪畫的語言寫詩。
讓我用大書畫家董其昌的一段話,來鼓勵和預示王寧的創作:“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每朝看云氣變幻,絕近畫中山……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相湊而不相忘,神之所托也。”
相信王寧在不遠的將來,就會達到這樣的境界。
藝術家名片
蔡金存,字存之,號簫泉,廣東茂名人,詩、書、畫、印、詞、曲譜、散文等作品散見于海內外多種報刊,并入選各種選集,曾修學于中國藝術研究院。蔡金存系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國學叢刊《藝衡》執行編輯,《道庫》副主編,中原文化研究院理事。現供職于榮寶齋畫院。出版有《書法篆刻藝術》《窮技·蔡金存書畫印詩文曲譜集》《余音·蔡金存詩草印痕卷》《傳承經典——2013中國當代中青年核心畫家一蔡金存》等個人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