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幾位友人閑聊,有人戲說當前藝術行業(yè)中,攝影門檻最低,照相機功能越來越先進,買個不錯的相機,價格也是許多人能承受的。最關鍵的是數碼機不是膠片機,買了照相機,基本就不需要什么成本了,讀完使用說明,就可以痛快地猛按快門,男女老少咸宜。這既是笑談,也是實情,在當代,我不知還有哪個門類的門檻比較高?比較嚴?只不過級別高些的協會,鉆進去費得勁要大些而已。既然如此,是哪級協會會員能說明什么問題?不過話又說回來,能鉆進去,也說明人家還是有本事的,起碼在某些方面還是有能耐的。陸游不是傳授他兒子秘訣說“工夫在詩外”?我不是開玩笑,我說的是當代陸游們。
攝影不說了,其他的藝術也不說,這里只扯書法。書法大概是繼攝影等個別門類之外門檻較低者,因為除了文盲,幾乎人人都會寫字。并且,自己覺得自己是書法家的,比起自稱自己是攝影家的要多的多,畢竟許多人拍照只是自娛自樂而已,而一些所謂的書法家,卻是要騙人家銀子的。
中國書協章程規(guī)定“具備以下基本條件之一者可提出入會申請:1、在創(chuàng)作上有較高水平;2、在理論研究上有較高成就;3、從事書法教育、編輯出版、組織工作有顯著成績或有突出貢獻。”2、3對大多數人不適用,唯有第一條可努力爭取,所謂“在創(chuàng)作上有較高水平”,基本指的就是入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達標了,就自然入會了,并不必去低三下四求人。于是,許多人就會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入展。然而問題是入展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并非易事。也因此,一些人拿到中國書協會員證,就像拿到了營業(yè)執(zhí)照,忙著開張賺錢去了。有些人,對于會員這種事,表現出不屑一顧,這種態(tài)度不一定對,會員中有南郭,但不是人人都是。也有些人,只認會員,也是大愚,其中原因就不必去說了。會員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_茬,許多人拿了證,就不會再去參加展覽,成為名家,更是如此。換個角度看,參加書法展覽,其實就是一批書法新人在角逐。當然,這個新人不一定就是年輕人,而是針對未入過展者而言,即使他有很長的書齡。
我曾經說過,黃山有一批心高氣盛的人物,但功力實在不濟。據說我曾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但我今天還是如是說。黃山市書壇最大的問題是既不傳統,又不現代,標榜自己學傳統者,不知傳統實為何物,以為臨像了古碑帖上幾個字,或模仿幾分像某名家,就以為是書家了。而所謂現代者,其實是以模仿千人一面的當今流行書風為能事,或者任筆為體,狂涂橫抹,以為個性之體現。兩者站在各自的陣營里,互相攻訐,自以為是。其實兩者在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只不過是各自模仿的對象,一是古人,一是今人(或者自我),僅此而已。如硬要評判一下高下,我以為就目前狀況來看,能入展者水平明顯要高一些,因為在當今所謂流行書風中,也蘊含了不少傳統的因子,雖然這個因子是其他被模仿的書家挖掘的。至于現代意識方面,兩者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起碼一個只是寫字,而另一個多少具備創(chuàng)作意識。也許有人反駁我,歷史上的著名墨跡,比如“蘭亭”、“祭侄稿”、“黃州寒食詩帖”、“韭花帖”等,不就是古人寫字嗎?如果要這樣問,我是不會回答你的。這個問題,你不惜,許多人懂的。
寫到這里,我發(fā)現離題遠了,上面說的雖然是我對書法的一些認識,也可以說是我的書法立場,但我在這里要說的立場,是軍旅書法家王立場。前幾年就有人向我介紹立場,在朋友熱情的穿針引線下,用別人的手機寒暄了幾句。真正相識,是2010年在太平湖畔共處的兩天里,既見識了他的書藝,也了解到他學書的勤奮和不恥下問。后來見面雖然不多,但通過QQ,還是捕捉到他的一些愛好和動向,比如他利用讀書期間的業(yè)余時間,求學南北,時而學些古琴,再到美院求藝問道。中國書協會員以外,還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入選過多次全國書展并獲獎……
立場書法,四體皆工,篆書寫清人小篆,也寫金文大篆,隸書則漢碑簡牘均有涉獵,氣息古雅純正。行草書得明人遺緒,兼有晉唐規(guī)范,點畫講究到位。自然,作為當代書家,而且自覺接受當代人的書法意識和表現手法(立場曾參加當代名家任教的書法班),在其作品中沒有顯露,反而是奇怪的事。立場創(chuàng)作能力很強,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見其一批扇面,書寫精到,堪可把玩。近期書作,動輒尋丈,或條幅、或楹聯,或四屏,氣勢奔放熱烈,執(zhí)如椽大筆,揮寫擘窠大字,大有筆墨未到氣已吞的意思。立場是一位有近二十年軍旅生涯的軍人,但我并不想用諸如戎馬倥傯這樣的一些詞匯來形容他,因為畢竟是和平年代的軍人,而且從事的是文職藝術創(chuàng)作,那樣寫,難免有些矯情。但在部隊時間長了,一定有所熏陶,身著軍服,就不可能和百姓一樣舉止,這些方面,或許已潛移默化在他的作品中了。立場待人接物,進退裕如,張弛有度,文質彬彬,一如其書風。在QQ空間里時時秀愛女倩影,父愛溢于言表。文學藝術的涵養(yǎng),使他具有謙謙君子之風,贊一句劍膽琴心,應該還是貼切的。
立場多次入全國書展,說明他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現代意識,我前面說的“立場”,只是將入展作為一個手段和演練,不是僅僅作為敲門磚,更不是最終目的。當今的年輕書家,缺少的是傳統文學藝術修養(yǎng)和功力的錘煉,最不缺的則是聰明和投機。而立場卻能將上述方面處理的很好,有些前邊說了,不必重復,這里再說說對待傳統的態(tài)度。立場在QQ空間貼“不跟風”,我想這個風應該指的是流行風了吧?這當然是對的,任何風,都有刮過去的時候,只知道跟風,最終失去的是自己。其他人學傳統,是他人對傳統的取舍,適合他自己,但對你未必合適,或者因為消化不良,還拋棄糟蹋了許多的精華,所以還需要自己去傳統中發(fā)掘。立場走的路,和許多成功者一樣,就是既接受當代書壇優(yōu)良成果,更堅持回歸傳統,浸淫其中,吃透精華,領悟精神,最終發(fā)現和塑造自我,避免做淺嘗輒止的偽學傳統者。傳統和經典,不是枷鎖,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
郭德綱在《過的剛好》一書中引張伯駒就收藏說的一句話“不知舊物則不可言新”,話很樸實,但能給人許多啟迪。郭德綱說:“《西征夢》那個段子說出來之后,別人夸我們,說這新節(jié)目真好!什么新節(jié)目,一百年前就有了。當時是說一人做了一個夢,夢見去見西太后了,派兵去打太平天國。事隔不久就改了,改去見袁大總統,派兵去打其他軍閥……我們現在改去見布什了,組一維和部隊,你一看這三個用的其實是一個故事框架,主體包袱的結構、人物的性格都沒有變化,但是你說布什,就是比說西太后有效果,能接受。這就是傳統相聲與時俱進的地方……成不變地繼承相聲就死了。”郭德綱如果想當書法家,他的成功率比許多人都高,因為他懂新與舊的關系,什么是傳統和發(fā)展。黃賓虹給學生朱硯英信函說:“近人多談新藝術。有言太陽光下無新物,皆是舊翻新,否則癡人說夢耳。自古至今,由新而舊,舊而又新,去舊換新,如衣食住皆然。不過除弊興利,仍是穿布吃米蓋茅屋做起,不能別尋新的。”黃賓虹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巨匠,有評論家說他的書畫作品有現代意識,據說他自己曾說自己的畫要過五十年后才能被更多的人理解。這多讓人感慨和掃興,按照黃賓虹先生自己的話說,不就是“舊翻新”嗎?!但我們連這都看不瞳。
由此,我總結出第一,不要以為自己很懂傳統。第二,不要妄言創(chuàng)新。立場的QQ空間還貼有一句“王羲之是人”,個中意思,讀者自己揣摩,或找他本人去咨詢。
兩個立場都說完了,就此擱筆。
藝術家名片
蘇喜亮,著名書法家蘇東坡三十六世孫,非物質文化遺產蘇體書法傳承人。現任四川眉山蘇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會員,四川省蘇氏宗親會副秘書長,四川眉山蘇氏宗親會副會長。曾任河南省書協理事,市文聯辦公室主任,書協秘書長等。兩千年初,受四川眉山之邀,尋根祭祖,入駐三蘇祠博物館蘇東坡書房《來鳳軒》筆耕交流,傳播三蘇文化,任眉山畫院副院長蒹秘書長。曾被中央電視臺CCTV4及各級媒體廣泛報道,作為蘇軾后裔代表人物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書法作品廣為海內外各界人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