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居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至宋以來,歷代書家習“蘇體”者,代不乏人。如陸游、吳寬、張之洞者流。但習書者歷來都把學習東坡墨跡視為十分困難的一件事。
蘇東坡書法風格之所以難把握,在于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主張“把筆無定法”,重視自然的心性流露,創造天真自然而又充滿生趣的藝術世界。蘇東坡墨跡以行書見長,但他的基礎也是建立在楷書之上的。從《羅池廟碑》可以看出,他的楷書脫胎于顏書而又有變化。結體左低右高,以倚側取勢。墨跡楷書《前赤壁賦》則于方正中求舒展,結體扁側,骨力內含,儀態自然大方,雖是楷書卻寫得隨意流暢。東坡行書取法廣泛,于二王、李邕、顏、柳揚凝式皆有所涉獵。他吸取精華,不為一家所囿,創造了端莊流麗,剛健婀娜的蘇體行書。代表性的作品《黃州寒食帖》其用筆變化多端,轉折之間而藏鋒不露。結體取橫式,有時又間以縱長的字體。筆氣雄厚,章法寬舒,外貌豐富而內含筋骨,后世稱之為“純棉裹鐵”。現存東坡墨跡較多,其真偽難辨,但從黃州東坡墨跡品,三蘇祠碑林通碑刻中,外貌仍可以欣賞到他的書法藝術美。蘇東坡的書法能自出新意,是與他高深的文化素養密切相關的。黃庭堅評蘇軾:“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歷代學蘇書者不計其數,而少有人能達到蘇書藝術境界,皆因為文化素養相差太遠,故無法取得精深的造詣。
歷代書家習書都經歷經典崇拜——臨摹同化——原創出新這樣一個過程。蘇喜亮也不例外,他說:蘇軾的字,墨豐筆潤,傳統中透發著無窮妙機。似乎隨心所欲但又變化無常。這常使學子們無奈于門前,捉摸不透。殊不知先生的字是隨著他一生的坎坷遭遇而變化,是先生心靈的寫照,感情的宣泄。了解這一點,臨先生的字才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正是臨習先生文章風流之所在。
蘇喜亮何許人也?蘇喜亮,字愚石,號香山居士1951年3月生于陜西省潼關縣。中共黨員,河南省書協理事,平頂山市書協秘書長,市文聯辦公室主任。祖籍四川,曾祖父蘇克雲由四川逃荒至陜西華陽縣落戶。祖父蘇佩印(乳名:向應)落戶潼關縣。家父蘇海南曾對蘇喜亮說:“本族系蘇軾長子蘇邁之后,到你們這輩系東坡三十六代孫。要謹遵祖訓,勤儉持家,和順齊家,謹慎保家,詩書起家,忠孝傳家,報效祖國”。
我認識蘇喜亮是赴河南省郟縣參加蘇軾葬郟900周年暨第十四屆蘇軾學術研討會上。在會議期間,我有幸參觀了在郟縣中學舉辦的紀念蘇軾葬郟900周年書畫大展。大展共展出300多幅精品力作,把郟縣中學的禮堂裝點得異常高雅、莊嚴和華貴。參展作品都是丈八尺開幅的大作品,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蘇喜亮臨摹東坡墨跡個人書法展》。蘇喜亮臨摹的作品有《黃州寒食帖》、《楚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三十多幅作品。橫式有3幅,縱式有27幅,最大的一幅達八尺。幅幅布局精巧,筆墨精妙,氣韻精到;處處再現東坡墨跡遺風,真讓人拍手稱奇。蘇喜亮的作品讓我十分者迷,很想探個究竟。經主辦書展的同道介紹:蘇喜亮先生是東坡后裔,是河南省有名的書法家。他苦練“蘇體”幾十年,深受“家書”影響,達到了情至、形至、神至。或許是有共同的愛好,或許是與蘇東坡有緣,雙方一經介紹便攀談不停。繼而書信、電話往來,交流臨摹和創作作品的感受。就這樣逐步對蘇喜亮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蘇喜亮先生謹記父訓,自幼博覽群書,并對書法及詩文尤為偏愛。曾就讀于江蘇無錫書法藝專,系統學習了書法、篆刻、裝裱和古代漢語等。書法自幼習柳公權、顏真卿。后轉習趙孟煩、歐陽詢、祝允明。隸書師法張遷碑,后學石門頌。198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蘇喜亮看到了蘇軾的法帖,頓覺如見久別的親人,久違的老友。歡喜之至,遂癡迷不已,立志要承傳“祖書”,告慰祖宗。自己訂下這個目標后就—發不可收拾,追隨東坡的學書足跡數十年如一日。蘇喜亮臨習東坡字深有體會,他說:先生的字內涵豐富,變化無窮,得心應手,自存風流。要學好先生的字,必須刨其根,重其跡,方能得其妙。先生的字,深得“二王”之法,顏體之妙,李北海開張之氣。若要學好先生的字,直奔主題是不行的,將會欲速不達。所以對蘇軾諸帖要進行分段練習,循序漸進,在“技道”達到一定火候時,才開始正式臨習蘇軾的碑帖。他還廣泛收集字帖,遍臨所見之帖。每得一帖均愛不釋手,臨池不輟。從“入帖”到“出帖”,形似直到神似方才罷休。
蘇喜亮憑著對蘇家祖宗敬忠報孝的那份真情、激情和豪情,發自內心執著地熱愛先生的字。不求虛名,不求發財,再難學也樂學不止。曾有朋友告訴他:蘇軾的字與現在書壇書風不相吻合,難以入展。對這種為入展的忠告,他只能一笑置之。并刻印—方:“我寫我書”,告誡自己不為名利所動。在郟縣第十四屆蘇軾學術研討會之后,他又刻印—方:“我寫祖書”。意在不隨波逐流,要至死不渝地追隨先輩。還自作一聯:“千秋風流蘇軾字,萬古絕唱東坡詞”,常年懸掛在居室,告誡自己,活到老學到老。
他早在新疆烏魯木齊某空軍部隊服役之時已是軍中書法名人;從軍期間,還曾師從新疆自治區博物館76歲的“蘇派裝裱大師”學藝。當時用了一年的時間干了三年的活,感動了師父才將他收為100多位弟子中唯一的男弟子,也是師父的關門弟子。轉業后,因身懷藝術特長,河南平頂山市公、檢、法司法機關都愿意接收他。他卻無悔地選擇了清貧卻高雅的職業,平頂山市文聯辦公室主任。他要實現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東坡遺風的愿望。蘇喜亮書臨東坡墨跡,傳承東坡文化精神,在河南影響甚廣,倍受尊敬。應邀各地講學,指導并培訓數百名中小學生臨習東坡墨跡。最近,他來電話告之,目前已放棄大,小賽事邀請,潛心研究東坡書法理論探索東坡書法創作規律。同時還走南闖北,擬籌建全國性的蘇軾書法藝術研究院。
蘇喜亮先生字愚石,號月陽居士,意思是自己與先輩東坡相比實則愚笨如頑石,但要繼承東坡先生的風骨,要與世無爭,借月亮當太陽,惜時如金,延長生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還自題詩一首自勉:“只管去耕耘,休論長與短;是非與成敗,留給后人談。”
東坡先生出生于眉山,發跡于中原,遭貶于中原,魂歸于中原。東坡先生的詩詞書畫,風骨人格早已滲透到了至愛的故鄉和遼闊的中原大地。地處中原的東坡后裔蘇喜亮先生謹尊祖訓之心,弘揚祖德之情,傳承祖書之行,弘揚東坡文化之舉,是東坡故里人值得贊譽和借鑒的。相信東坡有如此忠孝的嫡孫,東坡先生定會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