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世紀現代資本主義經濟誕生以來,大致經過三次突變:
第一次突變是商業資本主義從傳統經濟體系中蛻變和崛起,逐漸成為占據支配和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商業資本逐漸成為占據支配和主導地位的資本形態。
第二次突變是產業資本主義(又稱“工業資本主義”)取代商業資本主義,成為占據支配和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產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成為占據支配和主導地位的資本形態。
第三次突變則是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崛起,成為占據支配和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金融資本則取代產業資本成為占據支配和主導地位的資本形態。更準確地說,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之融合所創造的全球性壟斷資本,成為占據支配和主導地位的資本形態。
上述第一次突變起自15世紀后期,完成于18世紀中期;第二次突變起自18世紀中期,完成于20世紀中期;第三次突變起自20世紀中期,至今尚在進行之中。
兩極分化的體系
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的40多年時間里,全球經濟體系的內在結構終于從量變實現質變,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決定性地轉變為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系。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系是由兩極分化構成的經濟體系:即虛擬經濟和真實經濟的兩極分化;真實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信用資源分配的兩極分化。它們之間互為條件,相互加強,能夠很好地解釋當今世界各種令人困惑也最為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現象。例如,人們經常碰到的經濟學課題: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的加速惡化;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的日益動蕩,資產價格泡沫和泡沫破滅頻繁引爆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物質資本積累速度遠遠低于虛擬經濟增速和虛擬資本的積累速度,真實GDP增速持續下降,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進入長期衰退和低速增長;各國真實消費普遍疲弱,失業率居高不下,“增長性失業”或“結構性失業”成為常態;各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邊際效果大幅度下降,政策空間日益縮小;政府公信力快速下降,普通百姓對政府縮小收入差距、緩解貧富分化、增加就業和改善民生的決心和能力已經嚴重缺乏信心。
三個兩極分化的經濟體系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自身演變的必然結果。它背后的核心推動力量是人類財富理念的深刻改變,虛擬財富和虛擬資本成為支配性的財富和資本理念。也是國際貨幣體系崩潰,完全信用貨幣(無錨貨幣)和浮動匯率時代來臨。更是以信息科技和互聯網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塑了全球產業鏈和產業分工體系。
一切為了資本、依靠資本、來自資本;一切為了股東、依靠股東、來自股東;一切為了市值、依靠市值、來自市值——這是支配當代人類經濟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和方法論。
世界經濟“脫實向虛”
當代人類社會則演變為公司社會、股東社會、市值社會、虛擬資本社會和資產組合社會(portfolio society)。這樣的經濟體系并非人類心中的理想國,相反是令人憂慮和讓人憎惡的,必然導致政治、社會和生態全面危機。這個體系踐踏人文價值,同時缺乏基本公平和正義,亟須救贖和徹底改變。
從更為宏觀的立場上看,則是虛擬經濟、虛擬資本、金融資產的增速或積累速度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真實經濟)、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增速或積累速度。
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這一奇特現象已經有30多年,新興市場國家出現這個現象則是過去10多年的事情。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國全國平均房價漲幅超過6倍,一線城市超過10倍,而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漲幅卻不到3倍,有些地方甚至不到2倍。資產價格的漲幅遠遠超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資的漲幅。某些流動性金融資產(包括可買賣的股票、債券、外匯、衍生金融產品等等)的規模和價格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房地產規模和價格的增速。
另外,根據全球多個渠道的統計,自1980年以來,幾乎所有金融資產規模(余額或總額)的增速都大大超過實體經濟規模的增速。全球范圍的流動性金融資產總額與GDP的比例從1980年的109%上升到2013年的350%。全球流動性金融資產總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2%,全球GDP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卻不到5%。以美國為例,2012年美國全部金融資產已經達到GDP的11倍,1980年還不到5倍。
這些統計數據可能沒那么準確,分類也不是那么嚴格,但無論采取哪種分類方法和哪個統計口徑,都能夠證實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那就是金融資產的規模和價格漲幅,遠遠超過真實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工資的增長速度。
“脫實向虛”的加速化趨勢
今天世界經濟的“脫實向虛”現象日益彰顯,具體表現為:其一,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越來越大;其二,金融業的地位從實體經濟的“仆人”變成“主人”,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主導和支配著實體經濟和物質資本的投資和積累,貨幣和金融市場成為整個市場體系里最具有權力的市場;其三,利率和匯率等最重要的價格信號與實體經濟的基本面基本脫節,資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投機和預期決定匯率和利率,它們反過來左右和決定實體經濟的投資和消費;其四,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的積累速度遠遠超過真實GDP、人均收入和人均工資的增速,導致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惡化。
能夠參與虛擬經濟投資和虛擬資本積累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那些有能力獲得信用資源的富人。富人能夠獲得信用資源(包括各種銀行貸款、基金、債券、股票),同時讓信用資源集中趨勢日益加深,虛擬經濟膨脹日益加速。因為富人的邊際消費趨向很低,他們將自己獲得的信用資源用于投機炒作和投資,而不是普通日常消費。虛擬經濟膨脹得越快,資產價格就漲得越快,富人和普通百姓之間的收入差距就越大,財富鴻溝就越深。
無論是股票價格上漲,還是房地產價格上漲,金融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和金融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所帶來的收益,主要落入了少數富人手中。各國統計數據皆表明,股票市場的散戶投資者,至少90%從來沒有賺過錢。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采取所謂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來挽救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復蘇,原本指望股票上漲的財富效應能夠促進經濟復蘇。然而事實上,股票價格快速上漲的收益和所謂財富效應,超過90%都落入到極少數富人的腰包,低收入人群幾乎沒有享受到任何所謂的“財富效應”。各國(包括中國在內)房地產價格暴漲的歲月里,那些本來有錢投資房地產和能夠借錢投資房地產的人,當然賺得盤滿缽滿,但絕大多數低收入人群根本就沒有錢去投資房地產。結果是房地產價格漲得越高,富人就越富,窮人就越窮,收入差距和貧富的兩極分化就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