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凡
生于1974年,影視演員。曾出演《將愛情進行到底》《十二生肖》《建黨偉業》等影視作品。2014年2月,憑借《白日焰火》獲得了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男演員,該電影還同時獲得最高獎金熊獎。
廖凡出身于戲劇世家,他自己也是戲劇出身,出演了大量電視劇和電影,大多是配角,還經常演到三分之一就死了。他父母說,你能混個臉熟,已經是很大成功了。這顆一度被人忽略的“‘廖廖’凡星”,是如何成為柏林電影節史上第一位華人“影帝”的?
Q 談談你跟《白日焰火》這部戲的緣分吧。
2010年拍《建黨偉業》,我從馬上摔下來重傷,肩膀上打進12顆釘。那次受傷讓我有點泄氣。我那時候都36歲了,心想,都這么多年了,結果干到這份兒上……再往下走,有點很“黯然”的感覺。自己還能干什么呢?
Q 這種低迷跟你年輕時的不順區別在哪里?
兩者完全不一樣。人年輕最大的好處是,有的是時間。年輕時我遭受再多的挫折,天天出去找戲拍找不著——不是付出很多得不到回報,而是根本沒有機會讓你一個年輕演員有所謂的“全力”付出。我都挺得住。
Q 這種心態上的變化,是否讓你在《白色焰火》中迅速找準了感覺?
對。而且我現在覺得,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如果你好好地去順應,它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好的事情,畢竟你不會白受挫折。我知道這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我可以戰勝它。
Q 失敗者的角色為什么吸引你?你之前的角色也多是這樣。
其實成功失敗你是沒法界定的,完全是一個個人的事情。所謂的“失敗者”只是符合大家判斷標準的一個統稱吧。我說不清楚……成功者令人覺得乏味,反而是一個“失敗者”很能打動我。
Q 這么多年來,你演得最辛苦的是哪一場?
當然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那時候在廣東,夏天。鍛煉身體三個月,每天光跑步就是六公里。那會兒正好快開北京奧運會了。有一天跑著跑著有一輛車開過來,“唰”地停下,下來一個人問我:哥們,你是不是為了參加奧運會?看你每天都在這兒跑。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他,該說啥。
Q 你付出辛苦最多的時候,往往都不是你收獲最大的時候。
是的,這個沒法兒對等。就是這樣。
Q 你是什么時候開始領悟到這個道理的?
有些戲,沒怎么折騰就拍完了,收獲還不少。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正好相反。付出的很多,想得到的也很多,結果卻讓自己失望了。工作大約有二十年了,也想了不少。慢慢地就明白了。
Q 這么多年一直被說成是黃金配角。對于外界的聲音,有過無奈嗎?你覺得自己的什么心態比較可貴?
不是無奈,因為每次演出我都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小配角,每次演出我都覺得自己是男一號。我心里特別明白我只是缺少一個完全展現自己的機會,紅不紅我不能左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
Q 獲獎是什么感覺?有沒有覺得揚眉吐氣了?
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該干嘛還是干嘛。我覺得沒有人能夠低估你,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看輕你,除了你自己以外。
Q 這么多年,你覺得哪種評價對你而言是比較準確的?
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對我的評價是比較一致的。他們說我總是比較笨。我理解“笨”不是一個純粹的貶義詞,是說我這個人干什么都把自己搞得很苦,很累,有點軸。
(根據《三聯生活周刊》2014年第10期、《南方周末》2014年2月20日、《重慶商報》2014年2月17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