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當瑞士人勞倫斯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的走廊里,開辦起自己的畫廊時,他可能不會想到,歲月如駒之中,中國的酒店正開始大規模地歡迎藝術品的進駐,他們大多是高星級跨國品牌的酒店和小型精品酒店。并且,酒店在客房床第和餐桌邊展現著的大部分藝術品,都如勞倫斯的走廊畫廊一樣,是面對客人可售的藝術家真品。
在西方人看來,藝術似乎是理所應當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的。他們可以在博物館、美術館、畫廊,也可以在酒店、餐廳,甚至在洗手間、馬路或建筑外墻。藝術大眾化?藝術商業化?事實上,藝術高雅與通俗的邊界,正在被當今世界很多知名藝術家巧妙的加以模糊。我只能說,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對于藝術行業特色的選擇。
但毋庸置疑的是,與藝術圈加強粘合度,讓高端和精品酒店的空間顯得更加層次豐富,人文氣質似乎在來來往往的匆忙步履中更為凝重的流轉著。這與早期一提到“酒店藝術品”,就令人聯想到低劣的仿制品或畫作已經截然不同。
當然,要成為一家可以住的美術館,確實不是掛幾幅真跡那么簡單。介入方式無非幾類:一是直接與藝術家合作,定制符合酒店風格的藝術品;二是與藝術機構或知名策展人合作,給予他們較大自由度引進藝術品;三是抓住地域特點,只引進當地地緣特征的藝術品;四是酒店投資人的收藏展示。
比如哥本哈根著名的Hotel Fox,邀請21名藝術家針對酒店改造風格的1000種藝術創意和創作,使全球的藝術人和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鶩。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我們在采訪中對The Saxon酒店與當地著名藝術機構合作,展出并銷售的數百件當地青年藝術家創作贊嘆不已。而佛羅倫薩Il Salviatino酒店收藏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真跡和古董,估計會令很多美術館眼饞。
相比國外不勝枚舉藝術酒店,中國的酒店盡管也對藝術界張開懷抱,但融合還顯得略微尷尬。不僅在于一些酒店的擁有者們在嘗試中還沒有能對藝術品與酒店風格加以良好的把控,更多在于整體觀念問題。“酒店的床是否舒適,餐飲是否好吃,甚至SPA設施是否到位,比掛幾件藝術品更重要。”一位出差為家常便飯的金融人士毫不諱言地說,“我不覺得酒店里掛一些藝術真品有什么特別。家里或辦公室如果需要買藝術品,還是會去畫廊或展會,當然我也有很多年沒有進過任何一家藝術機構。”而一家國內酒店的藝術項目負責人則告訴我們,很多客人總覺得不陳列在展柜里,或者沒有高高懸掛打幾盞射燈的藝術作品就不能體現它的珍貴程度,這一點讓總部在國外的品牌管理方非常不理解,他們認為藝術品應該跟周邊環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優雅低調、無聲無息,成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能看到能摸到。
目前國內的藝術酒店出現了幾種形式:一種是一部分本土精品酒店,直接將藝術加入酒店名稱,直接以“××藝術酒店”堂而皇之的彰顯自己的藝術主題;其次,跨國品牌和業主方合作的酒店,或是通過品牌管理方對藝術的認知布局藝術品,或者通過業主方對某一藝術領域的自身收藏,在酒店內設置專門的空間運營和展示;另外,還有一些酒店雖然展示的藝術品不多,但他們通過頻繁提供藝術圈子活動和短期展示的場所,形成自己的藝術生態,展現的是藝術“軟實力”;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是得天獨厚的地域因素,比如少數民族生活區內的酒店,這些酒店不僅展示當地民族特色藝術品,還將酒店設計、衍生產品與民族藝術結合在一起,融合得更為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