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巴巴這兩天的市值(2757.18億美元)按人民幣計算達到16886億元,繼超過全國第四名深圳市的GDP(14500.23億元)后,兩個月內又超過了第三名廣州市(15420.14億元),并一度達到3000億美元(18373.2億元),逼近第二名北京市(19500.6億元)。如果說,作為有些地區曾被作為一種現象,阿里巴巴的發展,也應作為一種現象來重視一下。
這里所說的重視,是說阿里現象,不僅僅是作為商業現象,由民間重視,而或也應作為經濟現象、社會現象,引起政策理論層面的重視。其實說沒有高度重視也不盡然,今天沒人會不重視阿里。但這種重視,還只是把阿里當作一件事,而不是一條路。
阿里現象至少說明了什么叫越是中國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在不久前的雙十一購物節上,571億阿里網購“攻占”217國,亞馬遜也把海外直郵的首秀放到了11月11日。這種現象是自下而上涌現生成的,但卻比某些紙上談兵的“中國模式”更具認同力。
浙江李強說的好,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互聯網在各個行業的融合、滲透、顛覆,能夠催生新興產業的轉型,現在中國經濟已經步入到新常態,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將為浙江下一輪的發展插上新翅膀,互聯網也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這一點或該提高到整個中國經濟的高度來認識。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需要發展的新經驗,19世紀的一套似乎不應老守著不放。隨著服務業比重第一次超過工農業,GDP增速的下降成為新常態。這是世界各國都曾出現的現象。其原因在于,制造業更適合通過機器提高效率,而服務業難以通過機器提高效率,因此服務比重上升,自然引起GDP增速下降。這時需要信息經濟提供新經驗是因為,信息技術特點之一在于用電腦提高人腦的效率,因此有利于打破世界各國凡服務業比重增長必導致GDP增速下降的現象。
希望采取追加物質投入或增發貨幣的方式解決GDP下降的問題,或可以說藥不對癥。阿里現象也可能再一次說明,信息經濟可以在各行各業服務化中,通過電腦提高服務效能,而走出一條克服服務業成本病的新路。
阿里現象使創新驅動發展從空想變成了現實,這可能也是很重要的一條。創新已講了很久,但問題好像并沒有那么容易解決。阿里現象或還說明,創新驅動不一定只有政府主導一條路可走。以往光伏產業所走的彎路,教訓記憶猶新。阿里巴巴發展其實不是投資驅動,既不是政府投資,也不由資本投資人主導,而是采取了創業、創新者主導的發展模式。
觀察這種創新驅動為什么具有落地的生命力,或許我們可以發現,以市場需求牽引創新仍然是一個重要原因。阿里巴巴從事的電子商務服務業,與制造業比,更有高度的差異性。差異性需求是創新的市場需求源頭,因為從某個角度上看創新表現出來的就是求異,如果市場上只有同質化的需求,沒有差異化的需求,市場競爭就會倒向價格競爭而非創新競爭。推動經濟向服務化方向轉變,會讓市場自發產生對創新的需求,進而使創新的動力變得充足并且可持續。
如果理論不能總結來自草根實踐,就會失去活力。阿里不是一件事,而是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