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時此刻,當我端坐在電腦前,無論我如何費盡心力敲擊下與互聯網或者互聯網思維相關的任何字眼,我發現它們都變得無足輕重,變得那么輕浮淺薄,似乎更像是在談論數十年甚至百年前電力的普及那樣,仿佛互聯網也已經過時了,它早已成為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空氣和水,浸潤著我們每一寸的肌膚和細胞。
縱觀當下互聯網的發展脈絡和發展節奏,我相信會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如墜霧里。移動互聯網、微店商、O2O、共享經濟、TMT等等,各類新興的名詞概念層出不窮,讓我們自顧不暇。與之相伴相生的則是一批互聯網企業在快速成長,大到將互聯網玩到爐火純青的小米,打車應用Uber和Lyft,還有借助淘寶、微信等平臺成長起來的良品鋪子、春水堂等電商,小到近似于曇花一現的雕爺牛腩、西少爺、馬佳佳等等?;ヂ摼W充分展現了它那比夏花還要絢爛千百倍的姿色,讓人目眩神迷。而這些人或者企業成了一顆顆冉冉升起的互聯網新星,在這個寒冷冬日的夜晚照亮許多人業已奄奄一息的碎夢。
而在前段時間,采訪一家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團隊,席間幾位創始人大談公司在如何借助互聯網進行所謂社區化口碑式的創新營銷,又如何通過線上銷售控制用戶體驗等等,問及其核心技術儲備和過往項目經驗,他們竟含糊其辭企圖蒙混過關,對于他們的未來發展前景瞬間升騰起一個大大的問號,對其整體印象也降至冰點。這或許只是互聯網行業殘留的些許浮躁之氣。
在與多位混跡互聯網的管理者、創業人員、媒體同行聊天的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觀點,我們似乎到了一個變革的臨界點,一些玄之又玄的黑科技應接不暇,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基因測序、生物醫學等等。
技術驅動未來
大紅大紫的Elon Musk除了身為PayPal聯合創始人,有三個項目為世人所熟知——清潔能源公司Solar City、宇宙飛船公司SpaceX和萬眾矚目供不應求的電動汽車Tesla,都不是從“信息高速公路”角度,也并非以拓展信息高速公路為使命創建的。當人們越來越傾向于用“互聯網思維”來解讀Tesla的成功時,其實陷入了一種日趨簡單化和庸俗化的誤解。Tesla在用互聯網為一輛“車”本身賦予更多功能和變得性感的方面確實做得漂亮,比如有著強大交互功能的中控大屏幕和完整的互聯網線上體驗和訂購流程,但真正決定Tesla與其他同樣有四個輪子的車不同的,是它的精密至極和富有感知能力的攝像頭和傳感器,強悍的電機驅動,自動巡航和預警能力,以及越來越真切的“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技術——這些都不是只有非常強大的“云端數據中心”可以實現的。而Space X與Solar City更完全是人們對太空世界與新能源技術的深度摸索——互聯網只是最基本的實現和管理工具而已。
Google的兩個聯合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都和Elon Musk有著相同的執念,對于技術同樣有著執著而狂熱的追求。在人們沉迷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盲目狂奔和自我陶醉之時,他們早已厭倦了硅谷的自大和資本市場的急功近利,開始對顛覆性的新技術變得如饑似渴起來。細數一下谷歌在近年來的重大項目,宏大的登月計劃自不必說,其他諸如高空氣球基站、血糖監測隱形眼鏡、量子計算機、千兆光纖、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覆蓋了生命基因、仿生學、高速網絡等多個領域,無不是以技術見長,并在下一個十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里有著絕對的影響力。也正是因為此,當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放下現階段的所有“主營業務”,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時,我們才不會感到詫異,因為這才是谷歌的未來,也將可能成為全體人類的未來。谷歌在早期所主導的“整合全世界信息并讓它們自由流動”的使命在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已經基本完成。而這些信息的整合與流動已不再是一家有前瞻性的公司最核心的使命了。盡管現階段的谷歌還是需要通過它所掌握的這條信息流進行創收變現,或許,等到谷歌進入下一個階段,這些都不再是必要的了。
此外,Y Combinator最近也明顯加強了對生物技術、清潔能源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F階段以前沿生物技術見長,分處不同階段的數家知名企業——23andme、NDAnexus、Foundation Medicine和華大基因等幾家公司為例,有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共同點:它們都是眾人喜聞樂見的“大數據公司”。但不同于以往那些從傳統行業轉型而來的公司,被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賦予的新能力和增長空間,這些公司從第一天起,互聯網工具和“大數據”就是它們的基石,它們在此基礎上向著解密人類生命密碼的可知或不可知的未來一步步地邁進?;ヂ摼W、云計算和大數據不是這些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公司”的特質,也非其賴以成名的重器,而是最基礎的框架。這與硅晶片、大規模集成電路和30多年前的個人計算機為互聯網的出現、普及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條件是如出一轍。
大男孩扎克伯格建成了全世界最為流行的社交網絡——Facebook,這還不夠。他以190億美元收購即時通訊應用WhatsApp,繼續擴大社交網絡的帝國。但這都不是重點,社交網絡也不是人類的未來,終有窮盡的一天,即便覆蓋全體人類那又如何。Facebook在后期收購的虛擬現實初創公司Oculus VR才是真正的殺手锏,因為它所營造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完全可以構建起一個全新世界的平臺,現世的一切都可以在上面重建,社交,游戲,甚至你全部的生活。現在的互聯網是一個2D的世界,而虛擬現實則是全方位可感知的3D世界。
同樣地,如果你留心觀察在全世界范圍內日漸興起的“創客運動”,比如大疆(DJI)和3DRobotics所孜孜以求的讓無人機飄滿天空的夢想,他們的所思所為早已超出了用“互聯網思維”思考的范疇,他們所要拓展延伸的似乎不是互聯網,而是對交通、農業、商業、物流,甚至是天空本身的重構。令人欣慰的是,新的技術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總會超出互聯網本身所控制與掌握的范疇,我們所感知的終將擺脫互聯網本身的局限,人類商業、生活的邊界也終將擴大再擴大。
視線轉回到國內的一線互聯網明星企業——百度。
百度因為在主營業務上——搜索引擎上和谷歌的重疊,常被拿來比較一番,并在國內最大的知識分享和共建社區“知乎”上被品頭論足。
某一年,在接受楊瀾采訪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其實我是一個技術男”。言下之意除了“我不擅長(不想做)管理”,其實更透露出他對于技術的執著,他也深知技術對于百度的重要意義。其實,除了百度所為人詬病的競價排名之外,百度的技術實力不容小覷,從最早的超鏈分析,到框計算,再到大數據可視化力作《春節遷徙圖》,到百度Eye智能眼鏡,再到2014年年中邀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科學家吳恩達加盟,成立IDL(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研究院),百度在技術之路上的腳步愈來愈堅實,其所觸達的領域也早已超出了搜索引擎的范疇,開始像谷歌一樣天馬行空起來,用玄奇奪目的技術來拓展商業的邊界。與此同時,在百度眾位高管的歷次演講中,都或多或少透露出了百度在鼓勵內部創新上的努力。有文章梳理了李彥宏出席歷屆黑客馬拉松(hackathon)的次數,結論是,每季比賽他都來。由此,李彥宏和百度對于技術的推崇可見一斑。
看到這里,你可能已經回過神來,我們仍舊處在一個技術驅動的世界里,我們或者那些還在高舉“互聯網思維”牌子的人似乎已經落后了。今年早些時候,我們曾先后策劃過數期與互聯網經濟或者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有關的選題,也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型工具在企業中的運用為主題進行過大范圍的采訪,先后采訪過數十家企業,希望用他們的經驗為后來者以及還在轉型之路上掙扎的企業提供借鑒。有一個觀點得到了多位企業家的共識: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將是互聯網企業,所有的企業都將互聯網化。
當你詢問某一個企業是否已經在開發利用互聯網時,就好像是在問:“你們公司用電嗎?”因為互聯網已經成了基礎的公共服務,就像是當初電力的普及一樣,它串聯起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個體。而在采訪后我們了解到,絕大部分企業包括一些政府機關單位,他們運用互聯網的熟練程度和深入程度超乎我們的預期,而他們對于數據共享、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和數據處理的認知應用也是突飛猛進。
“互聯網思維”過時了嗎?
在Tesla、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強勢占領科技板塊,“技術驅動”再次主導世界,重回全球舞臺的時候,我們曾大談特談甚至至今仍在放肆吹捧的“互聯網思維”過時了嗎?
我們先將這一個問題放在一旁。
文章成文之時,恰逢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召開。據主辦方稱,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所主辦的最高規格的互聯網會議。會上,馬云、馬化騰、李彥宏三位中國互聯網教父級的人物,以及近來風生水起的雷軍、劉強東等悉數出場。
馬云的一句“互聯網是需要人類共同承擔的責任”更像是對互聯網基礎地位的蓋棺定論。起家于互聯網電子商務的馬云深知互聯網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所在。阿里巴巴所搭建的平臺成就了億萬人,它的觸角已經深入到中國的角角落落,并借著上市的契機將這種影響力擴散到全球,只因馬云堅信互聯網是他自己的機會,“更是人類進步的機會,也是人類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p>
孫正義的投資之道吸引了無數資本家的追逐,阿里巴巴崛起的神話就是明證。于是,有人直白地表示孫正義投哪兒他就會跟投。而當眾人還在追逐蠅頭小利之時,孫正義早已開始“仰望頭頂的燦爛星空”,放眼整個人類的發展史,高瞻遠矚于人類在未來20年甚至更久的光明未來。
其實過時的不是“互聯網思維”本身。而是思維方式的使用之處,一如現在早已經在互聯網領域如魚得水,賺得盆滿缽滿的行業先行者們,他們并非端坐高堂慣看滾滾財源,唏噓于他人的后知后覺,而是開始了布道的旅程,用自己積攢十數年的經驗和教訓為后來者授業解惑。如果在人類向新的高精尖技術進發之際,你還沒有學會用互聯網來武裝自己和自己企業,那么這可能是你最后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