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社會公眾受假幣侵害的案件時有發生,人民幣反假貨幣工作形勢依然嚴峻。本文通過調查人民幣不同防偽特征在海南省社會公眾的掌握情況,分析人民幣中何種防偽特征對社會公眾確實行之有效,以及不同背景的公眾識別真假幣的差異性,為人民幣反假貨幣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人民幣;防偽;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F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4)01-008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1.17
為進一步了解海南省公眾對人民幣防偽知識的掌握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組織相關人員采取走訪和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轄內公眾防偽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并針對調查情況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一、樣本選擇分析
(一)假幣樣本分析
本次調查的假幣樣本偽造特征如下:
(二)調查樣本情況分析
1.調查地點和調查樣本數量
本次調查選擇在海南省海口市、三亞市、瓊海市、儋州市和東方市等五個城市及其周邊鄉鎮、農村開展,調查樣本總人數為230人。
2.調查樣本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年齡在19~59歲之間,大部分調查樣本為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商業、服務業在職人員,半數調查樣本為常住農村地區人群,約七成調查樣本為日常性接觸現金人群。
二、假幣仿真度分析
(一)受硬幣普及率較低影響,硬幣假幣仿真度明顯高于紙幣假幣仿真度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樣本對假幣樣本的正確識別率很高,230個調查樣本對6張(枚)假幣樣本的平均誤識率僅為5.54%。
紙幣假幣仿真度較高的是4號假幣樣本(4.78%)、5號假幣樣本(3.91%)和3號假幣樣本(2.61%)。硬幣假幣(6號假幣樣本)仿真度為19.13%。由于海南地區硬幣普及率不高,調查樣本對硬幣防偽特征的熟識程度普遍低于對紙幣假幣防偽特征的熟識程度,調查結果顯示硬幣假幣仿真度明顯高于紙幣假幣仿真度。
(二)“固定人像水印”是知曉率最高的防偽特征,“膠印縮微文字”知曉率最低
調查結果顯示,具有明顯特點和容易辨識的防偽特征知曉率相對較高,更易于被公眾接受,而對于特點不明顯的防偽特征,由于需要借助專門的設備才能準確辨別,難于被公眾接受。知曉率較高的人民幣防偽特征是“固定人像水印”、“光變油墨面額數字”、“其他識別方法”(諸如聽紙幣聲音、揉搓紙張、手感),占比分別達到80%、61.74%和60.43%。而“膠印縮微文字”、“雙色異型橫號碼”、“膠印對印圖案”等防偽特征知曉率低,占比僅為1.74%、3.91%和13.48%。
(三)60歲以下人群知曉最多的防偽特征是“固定人像水印”,60歲以上人群知曉最多的是“光變油墨面額數字”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公眾對防偽特征知曉情況雖然有所區別,但都相對集中在“固定人像水印”、“光變油墨面額數字”和“其他識別方法”等防偽特征。“固定人像水印”在12~18歲年齡段和19~59歲年齡段的知曉率分別為70.59%和82.67%,而在60歲以下年齡段僅為45.45%;“光變油墨面額數字”在19~59歲年齡段和60歲以上年齡段的知曉率分別達到了62.38%和81.82%。
調查發現公眾對樣幣真偽進行判別時,最先使用的方法是諸如聽紙幣聲音、揉搓紙張、手感等“其他識別方法”,“其他識別方法”在三個年齡段人群中的知曉率均較高,分別達到了52.94%、61.39%和54.55%;
(四)不同常住地點人群對人民幣防偽技術特征的知曉情況基本一致,知曉率最高的均為“固定人像水印”
“固定人像水印”在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和城區人群的知曉率分別達到了75.86%、83.33%和84.52%,占比均為最高。“其他識別方法”在三個地區人群的知曉率也分別達到了50.86%、66.67%和71.43%。
(五)人民幣各防偽特征的正確使用率均在95%以上,60歲以上年齡段人群對人民幣防偽技術特征的正確使用率較高
人民幣各防偽特征的正確使用率較高,均在95%以上。其中,“膠印縮微文字”、“雙色異型橫號碼”和“膠印對印圖案”的使用率雖然僅為1.74%、3.91%和13.48%,但這三個特征的正確使用率均達到了100%。“白水印”、“凹印隱形面額數字”和“光變油墨面額數字”這三項防偽特征由于特點明顯,不易偽造,正確使用率分別達到了99.56%、99.69%和98.86%。
分年齡段來看,人民幣防偽特征正確使用率隨年齡段的增長呈上升趨勢。60歲以上年齡段人群對人民幣防偽特征的正確使用率普遍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其中“白水印”、“光變油墨面額數字”、“手工雕刻頭像”等幾個特征的正確使用率達到了100%。分常住地點來看,城鄉結合部人群對人民幣防偽技術特征的正確使用率略高于農村地區和城區人群,其中“白水印”、“光變油墨面額數字”、“凹印隱形面額數字”等幾個特征的正確使用率達到了100%。
(六)金融機構反假宣傳和電視報紙網絡媒體是主要的人民幣防偽特征了解渠道,前者最易被公眾接受
近年來,海南省內各金融機構加大了對人民幣防偽知識的現場宣傳和媒體宣傳力度。公眾了解人民幣防偽特征的主要渠道是金融機構反假宣傳和電視報紙網絡媒體,占比分別為28.7%和27.39%。相較于其他反假宣傳方式,將近四成的調查樣本更易于接受金融機構反假宣傳,接受專業培訓占比21.3%。
三、相關政策建議
(一)防偽技術以簡單易辯為主,擴大防偽特征受眾面
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公眾對于“固定人像水印”、“光變油墨面額數字”等易于辨識的人民幣防偽特征的知曉率和使用率較高,而對于“膠印縮微文字”等在較短時間內利用常規手段難以辨識的防偽特征則知曉率和使用率相對較低。同時,聽紙幣聲音、揉搓紙張等簡單易辨的方式也是公眾常用的識別方法。因此,應持續創新人民幣防偽技術,盡量在人民幣上應用易于理解、辨識的防偽特征,擴大防偽特征的受眾面。
(二)加大硬幣推廣力度,普及硬幣防偽知識
目前,海南省硬幣普及程度遠比不上紙幣,加上硬幣沒有明顯的技術防偽特征,只能通過硬幣的制作質量、圖案、文字等特征來判斷真偽,導致社會公眾對硬幣真偽的辨識正確率較低。因此,應探索創新硬幣技術防偽手段,并持續加大硬幣推廣力度,在反假貨幣宣傳中普及硬幣防偽知識,提高社會公眾對硬幣的認識度。
(三)區分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反假貨幣宣傳
一是建立以中小學校為基礎的社會反假貨幣宣傳培訓機制,可通過配合學校誠信教育,積極將反假貨幣宣傳的觸角伸向學校,大力培訓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提高其個人及家庭的識假能力。二是城市地區反假宣傳既要強化金融機構宣傳,也要注重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渠道。可考慮開發諸如微博、微信、手機平臺等新型媒體推介渠道。三是農村地區反假宣傳以金融機構為主,在傳統營業網點宣傳的基礎上,把反假延伸到鄉村、田頭,通過真假幣對比,圖片展示、講解和咨詢,介紹人民幣的常識和假幣特征,提高農民群眾的反假意識和防偽識假能力[1]。
(四)建議創立全國性“愛護人民幣行動日”,形成法定性宣傳
近年來,人民幣受假幣的沖擊影響較大,部分社會公眾受到假幣的侵害,其原因之一是社會公眾對人民幣防偽知識了解有限,而僅靠人民銀行進行反假貨幣宣傳,宣傳的深度和廣度有所欠缺。國務院反假貨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有效整合政府各部門資源,在機制建設,綜合治理、宣傳教育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本次調查顯示,社會公眾對愛護人民幣、反假貨幣宣傳仍存在較大的需求空間,98%的受訪者在接受調查的同時,主動接受調查者的宣傳,社會公眾對人民幣反假知識關注度極大,而反假貨幣宣傳與其它社會公益宣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因此,我們建議應從國家法律法規層面確定每年某一天為法定“愛護人民幣行動日”,以此促使社會各階層、各行業自覺接受宣傳、關注宣傳,全面推動政府主動參與反假貨幣宣傳行為。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尹衛澤,黎云姿.由人民幣防偽特征公眾認知有效性調查引發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3(17).
收稿日期:2013-11-24
作者簡介:陳衍文(1961-),男,海南文昌人;邢詒俊(1983-),男,海南海口人;黎良云(1974-),男,海南瓊海人。以上作者均供職于
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①無特別說明外,本文數據均來源于《2013年海南省公眾防偽知識掌握情況調查》。